第61章(第4/6頁)

只是這玩意兒,到現代也禁止不了,這古代你要這麽說,簡直是要了人命了。

只有康熙不吃,在前面做榜樣,這上行下效,為了向他看齊,面上也會做出不愛吃野味的樣子來。

她太知道從根源來解決問題。

康熙若有所思,原本不覺得有什麽,但是被她的描述惡心到了,登時一點也不願意吃野味。

拿了野味來給他吃,他叫人拿下去。

豬肉絳蟲的事,他也知道,簡直不能想,越想越是惡心。

乖巧的吃牛肉羊肉,就連豬肉,他也不吃了,總覺得肚子裏全是絳蟲在醞釀。

姜照皊知道了,只悶著聲笑,他這樣把關把的嚴,下頭只會更嚴,就算沒有明說,也會乖乖聽話的。

不過她往誇張了說,把自己也惡心到了,只怏怏不樂的開始吃素。

一時無法,她便拋在腦後,默默思索稅收的事,她還沒想好要不要講,但是古代的農民,真的不容易,要看天時,看地利,最後好不容易攢點糧食了,還得交。

像現代的法子就挺好的,階梯繳稅,下面的百姓能有緩和之機。

先在心裏大致過一遍,她才提筆開始打草稿,她穿越過來,縱然一心想著

爭寵,想要過上好日子,如今襯著還有些話語權,能夠吹點枕頭風,提前把自己的一些想法給說出來。

她不會政治,不懂治國,但是前世一些她覺得非常好的事情,可以提出來,叫康熙自己去衡量到底能不能實施。

若是能,又對黎民百姓有用,倒不枉她走一遭。

若是不能,便當她沒說。

這麽想著,到底心底坦然許多,就像是地動一樣,她嘴裏說著自己貪生怕死,驕奢淫逸,但是真的遇到了,也不過是硬著脖子直去抗。

這稅收政策,她一口氣寫了三天。

堪稱廢寢忘食,光是稿件就寫了三分,刪刪改改,謄抄了好幾遍,最後想著框架出來了,沒有太大疏漏,才作罷,說起來這古代和現代不同,不能事事都跟現代一樣,她認真的用古代來代入,但是她不是古代的人,肯定有不妥的地方。

這就要康熙來查漏補缺了,若是她直接拿出來一份可行的計劃,那該多天才。

美滋滋的誇了一句自己,這才拿著計劃去找康熙,她還不敢說自己是為政事,直說有一點小想法,請康熙過目。

康熙正在看折子,關於玻璃的事,還未商議解決,就見仁妃又拿著小劄,笑眯眯的來找他。

突然福至心靈,他問:“可是又有什麽新法子?”

她就是有股子靈怪勁兒,想問題的角度與眾不同。

姜照皊怔了怔,只當他從奴才那裏知道了,便笑著道:“也無事,就是關於稅收,有一點小想法,全部都總結寫了出來,您瞧瞧有用無用。”

她寫的很齊全,方方面面都考慮到了,顯然是認真在想。

康熙來回翻了翻,覺得有些意外,一介婦人,能有這樣的見識,著實不容易。

他指著民減商加問:“如此一來,商人不願意,反而回去種田了怎麽辦?”

姜照皊對這個問題有些莫名:“不是重農抑商嗎?”

如此一來,倒是正好了。

全面開展經濟這樣跨步子的話她沒敢說,這個時候,人人吃不飽穿不暖,去哪發展經濟,但是她想著,這康熙朝建立才幾十年,仍戰事不斷,和六零年代比起來,也好不到哪裏去。

那時候的一些政策,倒是可以刪刪減減,拿到現在來用的

這麽想著,她皺著眉頭,若是戰事不停,這青壯年不能投入到生產中去,倒是個麻煩事。

像是那時候知青下鄉,這時候就辦不到。

但是支教呢,姜照皊想,後來想想先把稅收問題給解決了,這支教的事再說了,滿漢對立,康熙不一定願意放棄自己的愚民政策。

這是一項用了幾千年,發現非常好用的政策,一般人都不會舍得放棄的。

姜照皊把東西一放,就要走,所有要說的,都在小劄上寫著,對方若是用,自然有自己的理解,若是不用,她在這等著也沒用。

誰知道康熙看完若有所思,定定的盯了她半晌,才問:“你自個兒想的?”

姜照皊點頭:“是呀。”

康熙又看了她一眼,有些不解,其實對於他來說,政策是誰提出來的並不緊要,問題是要怎麽解決。

而仁妃提出來的觀點非常成熟,和她平日裏的性子有些不符。

再想想她能勾住自己的心,讓自己整日裏就看著她一人,又覺得她能想出來這些,無可厚非。

畢竟當初那玻璃,也是她想一出是一出,誰知道竟然成了。

這有一個成功的在前頭,再看第二個點子,他就慎重思索了。

想了想,索性叫戶部的人來,直接就著商討一二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