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第3/4頁)

離城多日的國子監眾人回城了,街上到處是看熱鬧的人,見眾人皮膚黑了不少,與風流倜儻的翩翩公子相去甚遠,與譚盛禮相熟的攤販直接笑出了聲,這些少爺們多重視儀容他們是見識過,平日路上不小心撞到就會被罵上許久,更有那弄臟少爺衣服被毆打致死的……多驕傲的人哪,竟主動出城做農活曬成這副樣子,恐怕也就譚盛禮能讓他們心甘情願的做事了。

勞累多日,譚盛禮讓他們自行回府休息,他則去了國子監,和幾位先生檢查眾人功課,不多時,柳璨過來說學生們沒有回家,都在藏書閣查閱書籍,討論這次的功課。

他手裏還有兩份功課,是袁安和朱政的,以前兩人只能抄書,譚盛禮同意他們跟著出城後,先生們授課,他們也能聽,譚盛禮布置的功課兩人也有動筆,只是害怕給譚盛禮添麻煩不好送來,柳璨覺得既是寫了,請譚盛禮看看又有何妨,故而他拿了過來。

譚盛禮道,“放旁邊吧,待會我瞧瞧。”

以算學來論國泰民安不容易,在場的幾位先生翻了不少書籍都沒找著好的答案,不得不問譚盛禮,“譚祭酒以為此題該如何作答?”

“先看看葉弘,楊嚴謹,李安,張群,譚振業和譚生隱等人的文章吧。”葉弘算學好,楊嚴謹父親是戶部尚書,在錢財方面有著不同常人的敏銳,李安和張群同樣如此,而譚振業和譚生隱,兩人要比其他人多些經驗,文章應該不會差。

先看葉弘的文章,葉老先生也在,譚盛禮先給他,葉老先生看了後搖頭,“算學不差,其他方面確實不足,讓譚祭酒見笑了。”

“葉老先生謙虛了。”譚盛禮拿過葉弘的文章看了看,“只有認真聽課的人才能將先生講的內容記得這般清楚。”在算糧食方面,葉弘是以各州來算的,先生們講過地勢地貌,他劃分的很準確,卻是沒想過,荒山面積大,百姓們沒法種糧食,故而有了偏差。

又去看楊嚴謹的文章,不得不說,戶部尚書教出來的兒子見識要比其他人高,在國庫這塊,他以六部開銷和各地賦稅徭役來算,照他的算法,國庫不算富裕,但也不窮,真起戰事,維持五年不是問題,他覺得五年不夠,真要打仗,仗後日子是最艱難的,故而他在算出來的銀錢上翻了一倍作為答案,而在百姓方面,也算得很詳細,譚盛禮毫不懷疑,這就是朝廷目前的情況。

“不愧是尚書之子,恐怕沒有比這更好的文章了吧。”

譚盛禮沒有回答,又去看其他人的文章,葉老先生觀察他的神色,“譚祭酒以為不是?”連他看完都自嘆不如,楊嚴謹的學識,不該止於會試啊。

“再看看吧。”

其他幾人的文章和楊嚴謹有些出入,不過差不多,唯有譚振業的答案有所不同,譚振業在得出的結論減少了數額,他認為百姓憨厚樸實,用不著衣食無憂,七分飽於他們而言足矣,故而能維持天下百姓七分飽,百姓就是安樂的,至於國庫,只要百姓安樂,國庫空虛充裕並沒多少關系,邊境真起戰事,百姓們會施於援手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古人總結的經驗,不是說說而已。

他的說法新奇,但不無道理,其實百姓所求不過溫飽,七分飽足以讓他們感到高興了。

和譚振業有同樣想法的還有李賢志,有點出乎幾位先生的意料,李賢志功課馬馬虎虎,勝在態度端正,無論什麽功課,都認真對待,從不請人代勞,在國子監算不起眼的人物,在這方面卻與譚振業有共識,有先生納悶,“李賢志不會偷看譚振業的文章了吧?”

“未窺全貌不予置評。”譚盛禮表情有些嚴肅,先生自知說錯了話,沒有根據就懷疑學生品行有差,悻悻的閉上嘴不說話。

葉老先生插話,“李賢志常年遭同窗欺負,是個通透的人。”他拿起旁邊袁安和朱政的文章,兩人基礎不牢,文章有很多漏洞,不過看法和譚振業他們相同,在得出的答案上減了些,“看了楊嚴謹的文章,以為沒有比那更好的,殊不知我們過於淺薄貪婪了了,百姓要比我們懂滿足。”

其余人若有所思的低下了頭。

等看完所有文章已經很晚了,藏書閣關了門,袁安和朱政在門口候著,兩人平日就住在國子監,此番是專程等譚盛禮的,將他們的文章遞回,真摯道,“兩位的文章略有瑕疵,不過總體還算不錯,若是感興趣,無事時也來聽先生授課吧。”

兩人受寵若驚,“不……不用,我們心血來潮胡亂寫的。”

譚盛禮讓他們繼續留在藏書閣已算天大的恩賜了,哪能給他添麻煩,況且藏書閣時時有學生也走不開。

“沒事的,兩位在國子監多年,不會有人說什麽的。”收外人進來不合適,袁安和朱政不同,學生們應該有這份雅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