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張居正提出的稅法改革,非常好,得到廣泛好評,百姓困頓的局面得到緩解。

沒減稅,但大幅度減少了收稅過程中的自然損失和官吏們趁機弄虛作假的可能性,大量簡化手續,盡量杜絕底層小吏趁機貪汙的可能性,這就等於是減稅了。

嬴政:“是一個做事的人。希望他死後依然勤勉。”不要像某些人一樣,生前為愚昧的皇帝,勤勤懇懇,鞠躬盡瘁,死後反倒懶惰起來,閉門不出。良臣擇主而侍,真想強征某些人出來工作,還有那些才工作了一千多年,就開始犯懶,又戀踐不肯去。

“他有法家風貌。信賞罰(執行獎勵懲罰制度),持法嚴,一切不敢飾非(杜絕弄虛作假、徇私舞弊、欺上瞞下)。遠勝於儒、道。”

閻君們紛紛對此表示贊同。

法治和法家有區別但又大面積重疊。

皇帝們對稅法不需要探討和了解什麽,他們關注一個朝代,最首要關注的就是人口和賦稅,其次才是練兵和選士。生前死後都把歷朝歷代的稅法盤問透徹,弄的了若指掌,看了這些年稅制改革的各種利弊。

反正不管什麽事,只要有貪官汙吏,就全部完蛋。

明朝有發言權的皇帝們暗暗的對此不太有信心,這一條鞭法是比唐朝的兩稅法更進一步,執行起來又能如何?

聽說現在戚繼光給張居正行賄,確保自己還能在前線不受掣肘的打仗,而張居正要給馮保行賄,確保他在宮裏作為自己的好夥伴。各自為了自己的理想能堅持下去,不惜使用一些迂回的手段。

這算不上特別完美,但很好,通過行賄帶來為所欲為,盡展所長,如果這樣不算好,還有什麽算好?

朱翊鈞有這樣的一文幾武,運氣倒是不錯。退休的李春芳倒是有趣,和人一起合著海公案,海瑞還沒死,他就開始寫人家的故事,還挪用了許多古時候的公案故事。

李世民愉快的左右看了看:“這良相名將終於不那麽刻板了。”魏征他正在炮轟某些人過分清高不務實,他的文采真不錯,罵別人的時候何其爽快!

其他人卻不像他這樣快樂。

“忙了三年,難得又開宴會,你們為何悶悶不樂?”

李適盯著金杯沉吟片刻:“祖宗,那個傳聞我不知道您是否聽說。”

“你說的是媚娘她們編撰的謠諺,還是那些古裏古怪的預言?”

武曌臉色不變,並不認為編撰有什麽問題。采風使能看到的謠諺,我稍加幹擾,怎麽了?編了一條誇贊閻君,剩下的稍微抒發一些個人情感,有什麽問題?百姓們傳唱的廣,能被采風使采集到,呈交給閻君,那正說明是人心所向。

李適:“很多人都在議論,說明朝已經坐了二百年天下,將要天下大亂,有可能要改朝換代。”

“這有什麽呢?”長孫無病微微一笑:“自古以來都是如此。真正的太平盛世不超過一甲子。積弊日深,皇帝的權柄日漸消散到他人手中,這一點你們是有體會的。”

一開始是陽奉陰違,到後來扯虎皮做大氅、狐假虎威,再往後就是挾天子以令天下。

李炎先白了李忱一眼。

李忱處之泰然:“德宗的意思是,等明朝一滅,明朝的皇帝都會出來自謀生路,陰間的官位就這麽多,圍著翰林院都展開這樣一番鬥爭。與世無爭的人在陰間生活很舒坦,可明朝二祖不是這樣的人。”

他們既有能力爭,也想爭。官位都是固定的,有人想上去,就得把人拉下來——這總是讓人很有危機感,保持著潔身自好。那是對其他官員。

皇帝們可以考慮把這以朝代為劃分的、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扼殺在搖籃裏。

尤其是以太宗的身份地位,他大可以提出一條建議,從此以後禁止皇帝入仕,榮養起來。

李適不太贊成這種說法:“我只是提出會有這件事。”有人提出將來一定會有某件事,就說他的意思是要把事情防患於未然?你們有點朝臣沒事找事那個勁兒。

李世民早就想過這些事:“祖龍沒這麽做。我焉能如此不容人?明朝,君臣相得的也只有朱元璋和沐英,朱棣和夏元吉,朱祁鈺和於謙這幾個人,皇帝大多不成氣候。”

難道我比秦始皇的心眼更小?你們都有點懶惰放縱,懶散不成氣候,有危機感了反倒是好事。只有皇帝才能讓皇帝有危機感,害怕明朝皇帝搶去你們想要的職務?那現在就抓緊努力啊。

李治笑道:“阿耶的雅量驚人。前些年見到玄奘法師,還玩笑著叫他禦弟呢。法師都吃了一驚。”

他蠻喜歡玄奘和尚的才學和膽略,兒子一出生就去大慈恩寺,在玄奘法師的主持下受了菩薩戒。(長牙之後照樣吃肉。)

李世民想起當時玄奘的表情,那麽吃驚,那麽迷茫,這玩笑開的真好,這麽多年想起來,依然令人大笑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