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教師還是牧師? 關於學生精神與能力的問題解答(第2/3頁)

九是,文學有什麽用?從能力上,文學培養閱讀、寫作、思維、言說等能力;從精神上,文學是啟發人類真善美的星辰,即使宇宙很黑暗;從功利上,文學具有滴水穿石般的弱的力量、靜的力量,甚至無能的力量。

十是,暫時沒有方向的生活也需要歸宿。暫時沒有方向的生活有三種情況,即兜風、閑逛、隨心所欲,迷路、迷茫,墮落、醉生夢死,這幾者都需要歸宿。需要現實的目標的歸宿或者精神的心理的歸宿。暫時的迷失對於漫長的人生來說是有意義的,但是時間不要太久,否則較難翻身,就會如曹禺《北京人》的曾文清一樣成為廢人。生活有明確的方向如目標,但是也有大致的暫時模糊的方向,就是做好身邊的、手上的事情,讓自己的能力和精神得到一定的鍛煉,以後自然會引導出自己的方向。故此魯迅驚呼“反抗絕望”;卡夫卡嘆息“不要絕望,也不要因為自己從不絕望而絕望”。

十一是,何謂自由?真正自信的人,不需要靠外在的東西證明自己,這就達到了自由。中國有的達官貴人到了國外,發現無論自己穿名牌、開名車等炫富行為,國外的人包括乞丐都不會給他格外的尊崇,更不會像國內的人一樣向他彎腰巴結,所以他缺乏自信、自討沒趣。有的國外學者的親人是億萬富翁,但是他甘心做研究,從不炫耀自己的身份。他的同事雖知內情,但也不像中國人一樣表示羨慕,覺得這只是每個人的職業不同而已,重要的是自信和熱愛。物質的多少不是衡量人價值的標準。因為用物質標準,除了比爾·蓋茨等少數物質方面最多者,這個世界剩不了幾個“人”;用精神人格做標準,則每一個人都是“人”。可能有的人會說外國才如此,難道中國人就不是人了嗎?!

十二是,不要慶幸曾經的艱難歲月。這正如中國人不應慶幸曾經有過“南京大屠殺”、“大躍進”、“文革”這樣艱難的歲月一樣;縱然先苦後甜的反差會讓我們品味幸福的時候體驗深刻。我們應該慶幸的是我們在艱難歲月裏沒有迷失,或者迷途知返。“艱難”是一個詞語,每一個人都可以讀它,鄉下人可以,城裏人也可以,古代人可以,現代人也可以,它並非某一種人的專利,就像“幸福”一樣。問題是我們應該讀明白它,而非被它糾纏毒害。

十三是,“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無論是水還是人,實際上都很難達到這個“至”字,魯迅大概是個至察者,但其朋友也不少。我們雖不能“至”,但心向往之。我們雖不能走進天堂,但努力靠近天堂。

十四是,代際觀念有優有劣。作為70後,我不太喜歡以所謂的“後”觀念來決定一代人,主要是80後中的個體的能力。這種後的觀念是西方傳入的,在2000年左右勢頭強勁,因為那正是80後茁壯成長的時期,他們表現的種種精神狀態的確在一定程度上與前輩們不同。當然因為家庭背景、個人性格等差異,這代人的心理也不是整齊劃一的。我把1980年之後出生的都稱為80後,除非必要,不再區分什麽80後、90後之類。我有的80後的朋友能力不錯,只是因為年輕,底子略薄,稍欠耐心。80後的寫家除了言情、玄幻、武俠的普遍風格之外,也有注重苦難、堅韌、思考的,如鄭小瓊。她至少在語言能力上比一般的“十七年”作家強。

如有的大學生說看到《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選》裏面的作品就覺得壓抑,自己只喜歡快樂的作品。其實,他們可以對此不感興趣,但沒必要貶低。

這可以從幾點來思考。第一,人類具有趨樂(利)避苦(害)的本能,這是正常的心理。第二,他把快樂的涵義看得太過單一了。快樂除了一般的歡樂之外,還應該包括思考後的會心、苦中作樂以苦為樂化苦為樂、自我挑戰的快樂等。第三,他缺乏常識,缺乏比較。因為世界上的作品能夠流傳下來的基本上是悲劇或者悲喜劇,如莫裏哀的戲劇,喜劇並不多。第四,他缺乏耐心,缺乏學習需要吃苦的心理準備。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很多看似快樂的節目背後卻是苦不堪言。最可悲的就是一方面家裏窮,一方面卻吃不了苦還愛攀比愛怨恨,這真是心靈之窮了。如中央教育台的《職來職往》節目裏有一位22歲的男參聘者,沒有目標,貪圖享樂,居然用父母拆遷的錢買車玩。所以一位企業的經理就說,如果自己手邊有10盞燈,會給他滅掉10次。第五,這一代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的確堪憂。80後心靈脆弱,90後被稱為草莓族,其實人的心理應該像水,上善若水。

另外,我發覺社會上存在著一種“代歧視”的現象,即某些前輩們在心理上具有某種優越感,歧視80後,甚至80後會歧視90後,85前也會歧視85後。我的某位85前出生的同學就有這種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