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愁心欲共秦貞女,目斷天涯路轉迷(第3/4頁)

當然,孟姜女的故事作為民間四大傳說之一,她讓人津津樂道的原因還在於她哭倒長城的轟動效應。這就是第二個變化,從“哭倒城墻”發展到“哭倒長城”,這有什麽用意呢?答案是增加了強度,也就是增加了震撼力。

這裏要順便說一下這個男主人公萬喜良的尷尬處境。我們知道這個故事很少被人說成是“孟姜女與萬喜良”的故事,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只說是“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這是因為故事裏的男主人公純粹是個配角,甚至很多時候,他到底是叫“萬喜良”,還是叫“範喜良”,還是叫“萬杞良”都搞不清楚。各種不同版本的民間傳說裏,他的名字是不一樣的。但叫什麽名字又無所謂,這就可以看出他叫什麽不重要,甚至他到底是誰也不那麽重要。重要的是,他讓孟姜女的哭訴有了對象,讓孟姜女的眼淚有了意義。

這就可以看出,為了突出孟姜女這個形象,一切不相幹的其他因素都是可以弱化的,反過來,一切相幹的因素又都是可以強化的。所以這個最關鍵的相幹因素——城墻,就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強化。

中國人喜歡壘墻築城,我估計這跟我們漢字是方塊字有關,你看國家的“國”字,四面都是“城墻”,我們南京的明城墻還申請了世界遺產保護。那最大的城墻就非長城莫屬了。孟姜女放聲一哭而長城傾倒,這個哭就趕得上那個感天動地的竇娥冤了,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那個竇娥只是為自己的冤屈而感天動地的,不像孟姜女,是為了她丈夫,是為了普天下千千萬萬個受奴役的百姓而感天動地的,這就使得孟姜女在某種程度上成了整個受壓迫群體的最重要的形象代言人。事實上,中國的民間傳說有一個很大的特質,就是傳說中具有正面形象意義的主人公往往是民意的形象代言,這從孟姜女的故事裏看得尤為清楚。

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麽會有第三個變化了,為什麽要把春秋時期的事拉到秦朝來說事兒呢?

秦朝說起來有過兩任皇帝,但秦二世那純屬狗尾續貂,可以忽略不計的。秦朝真正意義上的品牌代言人那就是秦始皇。秦始皇什麽人啊?從政治史上看,他是第一個稱皇帝的人,中國歷史有“皇帝”這個稱呼的就是從秦始皇開始的,所以他叫始皇帝嘛。從制度史上看,中國後來兩千多年的官僚制度體系,甚至一直到現在,很多制度的確立,都是從他那兒開始的。但是從民生的角度看,秦始皇就是暴政的代名詞,就是殘暴和壓迫的代名詞。據《史記?秦始皇本記》記載,秦始皇大修長城是在始皇三十四年,即公元前213年,而始皇三十三年,也就是前一年,蒙恬就已經率三十萬大軍遠擊匈奴,把匈奴趕到了陰山以北,這個地方早已遠離了長城的防禦區域,後來一直到秦朝滅亡,匈奴都沒有能力再跨過陰山以南。這就說明築長城從國家防禦的角度上講,並不是刻不容緩的事,也就是說築長城的首要目的不是軍備競賽,而是對內、對百姓的壓迫手段。因為這樣超大型的“基建”工程可以使百姓徹底疲於奔命,從而不再滋生事端。

這幾乎是所有統治者最愚蠢的地方,秦始皇這樣的初衷,使得民不聊生、生靈塗炭,這不是暴政是什麽?它不該被控訴誰該被控訴?所以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最後硬要把秦始皇扯進來,硬要跨越時光的塵埃,從春秋時期回到秦朝的時代裏來,其用意也就不言自明了。

正是以上的三個變化使一個原本簡單的愛情故事具有了沉厚的歷史意義,所以事實上民間看待孟姜女的故事並不是像看牛郎織女、看梁祝那樣,把它當作一個純屬的愛情故事來看的。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麽我們前面說在萬裏尋夫以及哭長城的背景下,孟姜女的漂亮不漂亮會變得不重要。要在“梁祝”這個純粹的愛情故事裏,梁山伯的英俊和祝英台的漂亮就是首要的條件,是不可以被忽略的。再比如我們在前面說過西施,我記得當時說過一個觀點,那就是西施的形象意義,也就是這個人物的精神內涵在很大程度上被她的漂亮給遮掩掉了,所以在這兒,為了要突出孟姜女身上的那種女性的堅貞品質、反抗品格,在萬裏尋夫、哭長城的背景下,她的漂亮不漂亮就變得不重要了。

我們講了三個變化,事實上還有一個不變的地方,一個萬變不離其中的地方,從杞梁之妻的故事到孟姜女的故事,有一點始終未變,那就是一個字:哭。

我一直認為,哭是上帝賦與女人的權利,也是戰神賦與女人的武器。拿破侖西征的時候,他老婆約瑟芬跟人瞎搞,給拿破侖戴綠帽子,以為拿破侖會戰死沙場,不會回來了。哪知道拿破侖戰勝回來了。拿破侖聽說了約瑟芬的事就要休了她,堅決不肯見她。約瑟芬就站在門外哭,不僅自己哭,還拉著兩個孩子在門口跟她一起哭,直哭到拿破侖回心轉意。後來拿破侖登基做皇帝的時候,約瑟芬照樣是皇後,可見約瑟芬是掌握了哭的技巧的。但這種哭比起我們的孟姜女來,又“小巫見大巫”了。孟姜女的哭不僅感天動地,而且賦予了長城以新的歷史內涵,也賦予了中國歷史以豐富的人性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