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愁心欲共秦貞女,目斷天涯路轉迷(第2/4頁)

事實上,我要告訴大家的是,這個故事基本上是杜撰,是根據良好的願望加工出來的。著名史學家顧頡剛先生曾經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考證過孟姜女的故事,他認為這個故事的原型根本就不是發生在秦代的。

據顧頡剛先生考證,孟姜女故事的原型出於《左傳?襄公二十三年》:齊侯攻伐莒國,大將杞梁戰死,“齊侯歸,遇杞梁之妻於郊,使吊之。辭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於罪,猶有先人之敝廬在,下妾不得與郊吊。’齊侯吊諸其室。”這段話是說,杞梁之妻義正詞嚴地譴責齊侯在城外吊唁杞梁,不合禮節。

漢代劉向編著的《列女傳》在這個基礎上又增添了“哭城”的情節,說“杞梁之妻無子,內外皆無五屬之親。既無所歸,乃就其夫之屍於城下而哭之,內誠動人,道路過者莫不為之揮涕,十日,而城為之崩。”而她最後亦“赴淄水而死”。什麽意思呢?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杞梁之妻在丈夫死後,舉目無親了,她在城下撫著丈夫的屍體放聲大哭,因為她哭得太傷心,太感人了,路過的人也無不為之落淚。哭到第十天上,城墻居然也被哭得崩塌了。

我們比較一下這兩個故事,確實發現其中是有著脈絡聯系的,你看孟姜女的丈夫叫萬喜良,“喜良”就是“杞梁”的諧音嘛。有些孟姜女故事的版本裏,她的丈夫就叫萬杞梁,名字是一模一樣的。還有齊國的國姓是什麽啊?姓姜。姜子牙被封於齊地,所以早先齊人多姓姜。“孟”是什麽?我們排行的時候說“孟、仲、叔、季”,“孟”就是排行老大的意思。所以孟姜女,就是齊人的長女啊。而《左傳》講的這個故事,就是發生在齊國的。

當然,也有人不同意顧頡剛先生的觀點,但就現在孟姜女故事的研究情況來看,學術界大多還是認可顧頡剛先生的這種《左傳》源起說的。這種《左傳》源起說的主要觀點當然不是我剛才說的名字上的蛛絲馬跡,那純屬是個人的咬文嚼字。顧先生的主要觀點是前後故事中這個杞梁之妻和孟姜女,她們忠於愛情、反抗暴政的精神是一脈相承的。

讓我們對照著這兩個不同時期的故事再來解讀一下,看看到底是不是這樣。

從杞梁之妻的故事到孟姜女的故事,最重要的變化產生在哪裏?

我認為最重要的變化有三個地方。第一個是從“原地哭夫”變成了“萬裏尋夫”。第二個是從“哭倒城墻”發展為“哭倒長城”。第三個就是將故事的時代背景從春秋時期拉到了秦朝。

先來看第一個,從“原地哭夫”變成了“萬裏尋夫”,它的意義是什麽?答案是增加了難度。

春秋故事裏說杞梁之妻是“乃就其夫之屍於城下而哭之”,是因為見到丈夫的屍體被拉了回來,所以悲從中來,放聲大哭,這是什麽?這是觸景生情。這種事的發生是不可預料的,就像前一段巴西航空公司的空難事件,失事者的家屬誰也料不到自己的親人會遭到飛來橫禍,所以在機場認屍的時候,很多人失聲痛哭,甚至有些家屬並沒辦法找到親人的屍體,但在那種情景下,也只能放聲痛哭,這在心理學上叫做“情境決定論”,也就是古人常說的“此情此景,寧不悲乎?”“此情此景,催人淚下”。當然,這也反映了杞梁之妻和丈夫間的真摯情感,但還嫌普通,還嫌不夠,尤其是在表現中國婦女身上那種堅貞的品格時,這就不夠力度了。

怎麽辦?所謂路遙知馬力,艱難見人心!只有增加難度,才可以突顯出這種堅貞的品格。於是孟姜女的故事裏,我們看到在找到丈夫的過程中增加了送寒衣、行萬裏,最後滴血認骨的情節。這送寒衣表現的是對丈夫的關切,尤其是萬裏送寒衣,本來是夫妻間的真摯情感就升華為了一個女子對愛情的堅貞與執著。行萬裏的艱難旅途,這說明了什麽啊?那堅貞後面不是總跟著兩個字組成一個成語嗎?叫什麽啊?叫“堅貞不屈”。要表現堅貞,只有愛情還不行,還要有面對艱難險阻不屈不撓的精神品質。所以到滴血認骨就是這種不屈服的最後升華。

想那孟姜女含著淚滴過數千具屍骨,每一具屍骨的背後也就是說每一個男人的身後都應該有著他自己的“孟姜女”,孟姜女在這個時候,就不再只是萬喜良的那個孟姜女了,她是千千萬萬個孟姜女的化身,她身上的那種對愛情堅貞乃至永遠不屈不撓的精神品質,就是中國千千萬萬個勞動婦女身上所固有的那種精神和品質。這樣,孟姜女的形象就完成了一個從“小我”到“大我”的升華,她的形象意義就明確了,就高大了,這也是民間為什麽對這個故事如此津津樂道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