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鶴鳴(4)(第4/8頁)

實際上,人類從原始社會走向現代文明,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的積累、一代又一代的傳承。

陳嫣公道地道:“如今依舊是好時候,所以此時才能有衛青、汲黯、張湯、主父偃這些人!”

這是好話,也是實話…真要說的話,過了漢武這一朝,後來者也要羨慕他這個時候人才濟濟,就和他羨慕高祖皇帝時一樣。

倒是劉徹,聽了陳嫣的話相當意外。

“汲黯也就罷了,當初他給你我做過老師,當時我就知你欣賞他。衛青、張湯、主父偃這些,我倒不知你這般看好,竟能與開國名臣相提並論了。”

衛青不必說了,雖然他在對匈奴作戰這件事上表現優秀,現在還在上谷、漁陽等地打仗,從前線傳來的消息來看,顯然是一切順利的樣子。但他到底還沒有經歷足夠多的戰役,還遠沒有到後世封神的地步。

實際上,以這個時代不少人的觀點,衛青就算在戰場上封神了,主流評價也會有些不喜。具體可以看太史公給他的歸類,雖然太史公在《史記》中參雜了太多的個人情緒,像是過度擡高李廣什麽的,但其中的某些觀點也不可能是太史公自己一個人的想法,不然寫出來就太難以服眾了。

即使是那些有失偏頗的觀點,在當時的情況下也是很有市場的才對。

這種情況下,衛青雖然沒有被指名道姓地批評,甚至評價總體正面。但篇幅那樣少,若有若無地忽略,甚至有編排進‘佞幸’的意思,這卻是不爭的事實。

不管老百姓怎麽想(實際上生活在那個時代的老百姓,除開長安這種特殊地區的、邊區的,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有衛青這個人),軍隊方面怎麽想,總之文官集團有這種想法應該不奇怪。

沒錯,衛青確實做了一些後世看來很偉大的事情,但是‘偉大’發生在身邊的時候,是會被下意識忽略的,和他同時代的人是很難明白其中的意義的。

到現在為止,還有很多人覺得衛青是靠自己姐姐衛子夫上位呢——現在衛子夫也是皇後了,還生下了劉徹第一個兒子,王夫人比她晚了一年,也在不久前生下了兒子。雖然兩個兒子都還沒有長大,但擁有男性繼承人總算讓宮內宮外都放松了神經。

除了衛青之外,張湯、主父偃也是現在當紅的官員。主父偃的發跡快一些,張湯積累的多一些,他在田蚡時代就已經進入劉徹的眼簾了。他是一個典型的法家幹吏,似乎每一段時間都要出一個類似的角色?

不過不管是張湯還是主父偃,外界的評價都不高。主父偃就不用說了,他的問題眾人皆知。張湯的人緣比主父偃好一點兒,但說實在的,也好的有限。不過他的問題不在人緣上,作為一個很有酷吏氣質的法家人物,人緣這種東西就是一次性手套,該扔的時候也就扔了。

只能說,張湯的定位就是酷吏那一掛。走上這條路,基本上就是孤臣了,他們就是純粹的跟著皇帝的指揮走,是天子手中的一把刀…這個時代的酷吏和後來的酷吏差別很大,‘酷吏’更多意味著法律嚴明、不近人情、清廉(這一點有極少數酷吏沒有做到)……

所以說是酷吏,其實應該是能吏、幹吏才對。

不過不管是哪一種人物,這個時候的人對酷吏普遍評價不高也是事實——按理來說,這個時代的酷吏都是一群應該得到稱贊的人吧…然而沒辦法,不能用現代人的方式想問題,得想想古代人的腦回路。

古代可是能夠有‘親親相隱’這種觀念產生的!大義滅親聽起來很好,是一種贊揚。但實際上如果真的發現有親人之間揭發,揭發者也會被疏遠…套用現代的話來說,這是缺乏‘人情味’。

類似後世某些班幹部會給老師打小報告…小報告上報的都是同學們不好的行為,起到了監督行為,有利於班級風氣的培養,也算是班幹部履行了職責。光光從這考慮,簡直完美!然而現實就是,打小報告的班幹部一般都會是被討厭的。

古代在這個問題上可以說是加強放大了這種情緒。

人們恐懼酷吏,所以得詆毀他們…憑空詆毀還不行,因為大家都是‘講道理’的!所以得為自己的詆毀找到合適的理由。所以酷吏就被各種歧視了…不過酷吏們自己是不太在意這個的,在意這個的也做不了酷吏。

在他們眼裏,看不上他們的都是守舊庸才,用不著多看一眼!

現在的陳嫣點名表揚的這些人,出了汲黯,全都是主流不喜歡的人。如果不是劉徹了解陳嫣的脾氣,他都要覺得這是陳嫣在故意反諷了。

“朕見你並不喜這些人,平常也多有避諱,還道你不待見,如今恰恰相反,是過於擡高了。”劉徹其實也很欣賞張湯、主父偃這些人,不然也不會重用他們了。但是他自己潛意識也不會把這些人放到開國名臣那些人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