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鶴鳴(4)(第3/8頁)

所以,一旦要討論學術問題,除非是陳嫣放水,刻意降低難度,否則很快就會由陳嫣全面接手…沒辦法,陳嫣就是有這樣的能力!甚至就連政治這個科目也是一樣,劉徹的政治水平比陳嫣高,但純粹的政治理論水平卻不見得…陳嫣讀了許多的書,還在後世見識了太多的政體國體,光是高中政治課上的一些觀點就足夠閃瞎這個時代的人了。

歷史雖然也是學術的,但劉徹在學習歷史上也下足了功夫,所以和陳嫣的水平相差無幾。

畢竟‘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嘛!即使這個時候還沒有這句話,但類似的觀點肯定是存在的。坐在劉徹的位置上,他也確實要會從已經產生的歷史中吸取教訓。

說到以前讀史上下的功夫,劉徹就有一些抱怨:“如今這些國之棟梁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先賢經典通讀過幾部的都少,讀史更是敷衍!若是朕起興考問幾句,便是一問三不知了!”

陳嫣對此並不怎麽意外,別把這個時代的官員想成是印象中的精英,事實就是這個時代識字率非常感人。很多朝廷官員也就是識字的水平,至於他們怎麽當上官的,嗯,就繼承來的,這有什麽問題嗎?

相比起少之又少的孝廉,這個時代最常見的官員是,爸爸是官員、爺爺是官員,或者追溯到祖上,有人在春秋戰國時做過官員…總之,近一些的長輩有做官的,自己肯定能做官。而遠一些的祖宗有做官的,自己也有很大可能做官。

有的傳承的足夠久的、家風足夠嚴的家族,他們的子弟水平還算有保障。但一些新榮之家出來的子弟,水平真是不敢恭維!

實際上,不只是這些靠先輩遺澤當官的人,就算是憑借自己真材實料走上來的官員,其真實的水平也很值得商榷。

就以主父偃為例,他是縱橫家的人,說實在的,這個時代學縱橫家本身就很反社會了——這年頭朝堂上的舊有勢力是尚未完全退場的黃老學派,新興的有儒家,還有不管哪家學派當家都少不了搭配幹活的法家…縱橫家甚至還不如沒落的墨家之流,至少人家祖上還曾經闊過呢!

縱橫家貌似歷史上出了幾個有名的人物,但究其社會影響力始終有限。

他能入縱橫家的門,要麽說明他腦子不好使,選了個沒什麽前途的科系學習。要麽就是沒得選,只能選擇學這個。考慮到能夠提出‘大一統’‘推恩令’這種主張的人不會是傻的,所以更可能是後者。

這並不奇怪,黃老學派走紅的時候大家都想入黃老學派的門庭,就算入不了,拜入法家也不錯。除非是純粹的學術人才,不然在決定學習哪一家學說的時候,肯定是要考慮將來對應的出路的。

但當紅的學說,特別是當紅學說的名師,他們是不會隨便收徒的。

主父偃沒有什麽出身,自己的天賦也不足以讓一些大佬破格收他為徒,他只能在他能學的學說裏,找一個喜歡一些、有用一些的。

主父偃絕對不是什麽超級天才,不然不可能沒有這方面的消息傳出!更不可能淪落到學習縱橫家!再加上沒有特別好的學習條件,沒有名師…他的學術功底能紮實到哪裏去?

他在某些事情上是有本事的,提出‘大一統’‘推恩令’就證明一切了。但單就做學術這一點,他絕對非常普通,這是不可避免的。

倒不是說官員一定要有多高的學術水平,關鍵是,這個時代太多官員既沒有做官的能力,也沒有學術水平——劉徹不爽這些人是肯定的,沒有一個老板喜歡各方面能力都不達指標的員工。

有沒有做官的能力,這一點其實不太好強求,因為有做官能力的官員本來就是鳳毛麟角,這是需要相關天賦的。一個國家的官僚集團,也用不著每一個人都有做官的能力,只要有一部分有能力的組成骨幹節點就行了。

但學術水平,或者說學習成績,這至少是可以強求的…既然能當官,就說明是有學習機會的,一個個有學習機會的人沒學好就來當官了,這像話嗎?

劉徹其實就是在不爽這些人日子過的太容易,想他這個做皇帝的人少時還得認真學習,甚至如今還要時不時上課。這些人就這麽隨隨便便混日子…如果不是找不到頂班的,他甚至想把這些庸才全都換了。

只能說,換一批不僅會引起官場震動,關鍵是也不會有什麽效果——因為換一批估計也是這樣的水平。

劉徹忍不住向陳嫣抱怨:“一代不如一代!如今的學子也不知道是如何學的,癡傻了一樣!想當初高皇帝時,張良、蕭何、韓信、曹參…隨便一人也是一時之選。如今沒有戰亂動蕩,每日只管讀書,反而沒甚樣子了!”

“開國之時經歷的事多,便歷練出來了而已。”陳嫣並不是厚古薄今那一派,所以能夠比較理智地看待這個問題。而且她是支持‘一代更比一代強’的。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成長起來的新一代,肯定是有所進步的,根本不必覺得今不如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