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4章 破冰時代(第2/3頁)

這話在他說來輕描淡寫,魏斯卻有些心驚肉跳,要知道飛行實驗中,風險最大的就是這種高速的俯沖,但最能夠體現飛機性能的也就是這種大角度俯沖和類似的高速機動。如果是一款農用機,永遠不會到需要進行高速機動的地步,但要為軍用飛機做準備的話,無論如何都繞不開這一步。

尼古拉當然很清楚這一點,但她在這方面顯得比魏斯有更加果斷的判斷和決心,她沖飛行員點點頭:“如果明天天氣好的話,我們就進行那個實驗。今天大家在辛苦一下對飛機進行全面的檢修,確保不會因為機械故障出現任何意外。”

“好的,沒有問題!”這名飛行員中氣十足地回應道,絲毫看不出對未知危險的恐懼。

這大概就是天之驕子們的無畏氣概吧!

跟飛行員說完話,他們沒有再去機庫旁看剛剛完成第五十次飛行的試驗機,而是背對夕陽往城堡走去。小楊教授很自然的挽著魏斯的胳膊,尼古拉在他的另一邊,也跟他靠得很近。

尼古拉邊走邊說道:“新材料的性能非常理想,首席執行官建議我們盡快投入大規模量產,價格就按我們原來談的。至於產量,他希望得到一個較為準確的數字——在全力生產的情況下,這種新式金屬材料的年產量能夠達到多少?”

魏斯邊走邊想邊說:“根據我們原來的計劃年產量要達到四十到五十萬磅,也即二百到三百‘塔特’,這只是第一期,第二期工廠正在建設中,建成之後產量可以翻倍。不過這只是理論上的最大產值,還要看礦產的開采情況,一切順利的話。每年穩定生產五百‘塔特’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如果按照每架飛機使用1000磅新型合金材料,500“塔特”完全可以供應2000架左右的輕型戰鬥機,或是折算成對應數量的攻擊機或轟炸機。就當前的商業利用率來說,這個數據合情合理。

在大工業時代,年產量數萬甚至十萬“塔特”的鋼鐵廠比比皆是。無論是從投入的資金和人力還是從生產的規模看,500“塔特”的產量著實難以邁路大型工廠行業,哪怕它生產的是非常新穎的鋁和鋁合金。之所以沒有盲目地擴大規模,是因為這種新興技術材料還處於摸索階段,現有的商業化技術不等於性價比合理的技術。至少以魏斯對於未來的認知,鋁,應該是一種普及性很廣泛的材料。在鋁土礦資源不那麽稀缺的情況下,隨著技術的發展,它的成本和產出的效率應該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所以,他並不急於去投資建立更多的新型材料工廠生產線。

再者,從應用的角度來看這種新型的材料,從出現到成熟必然有一個適應和改良的階段。如果一股腦生產幾千上萬“塔特”的新材料,也許,在應用了幾個月甚至一兩年的情況下,發現它的某項性能存在嚴重缺陷的現象,大批量生產必然造成大批量的浪費。要知道,星空集團的材料供應協議是兜底的,不論魏斯他們生產出多少噸,對方都會以成本上浮比例的方式全部收購,但如尼古拉所說,星空集團不是格魯曼那樣急於求進的角色,而是穩健型謹慎性,他們在協議中列明了一個重要的條款:一旦新型金屬材料被證明是不符合要求的或者存在重大缺陷,星空集團有權要求洛林新型金屬材料工廠在次月停止供應。也就是說,他們最多將當月生產出來的材料購入,次月交易便會暫停。這看起來只是一個常見的保護性的條款,但如果魏斯是他們將工廠的規模一下子擴張的太大,而技術上又遇到的瓶頸,那麽很容易出現資金鏈斷裂的情況。所以,維持適度的生產規模,在技術不斷成熟的基礎上,不斷更新設備,擴大規模,是對雙方都有利的。

“首席運營官希望你們的穩定產值能夠盡快提升到年產量2000‘塔特’的規模,以便於供應我們生產和實驗所需的各種材料,另外新的鋁合金材料在材料測試階段的良好數據,我們準備將它應用到發動機領域。這方面我們會進行大量的測試。如果新型材料制造的發動機能夠合理的降低重量,對於戰鬥機的性能會有很大的提升。”尼古拉以傳達者的口吻道出這番話。

“鋁合金材料不是不可用於發動機,但耐久度和抗爆性恐怕會比我們現有的鋼材要遜色一些,這運用到其他行業或許沒有太根本沒影響,但是在飛機上恐怕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論證。”魏斯循著自己的記憶做出了提示。

“發動機的研究,我們已經介入,從效率的角度考慮,我建議你們不必在這方面有太多的投入,畢竟飛機的發動機星空集團是最好的。等他們完成研究。形成了商業化的產品,再從他們這裏購買發動機或是技術,比起自行研究說更加的穩妥和劃算。另外……”尼古拉忽然壓低了聲音,“這段時間我們有必要加強工廠和設計所的安全保密工作,星空集團那邊發生了一些不太好的事情——研究機構被可疑份子潛入,有機密資料失竊,這些是未曾對外公開的,因為可能造成很壞的影響,但在內部的高層之間已經做了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