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0章 兵民相融

寒冬時節,無論是民用基礎設施還是國防工程建設,亦或是戶外的各種活動都大幅度的減少了。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人們什麽也不需要幹,對決策者們而言,這是個冷靜思考、認真總結、精心籌劃的重要時機。他們在壁爐前審視現實、探討方略、制定計劃,那些腳踏實地者更是冒著嚴寒進行必要的實地探察,完善方案,以待來年開春時能夠迅速上馬,快速推進。

這段時間,魏斯跟洛林駐軍部隊第17國防師的指揮官弗裏斯將軍往來頗多,一方面是協商跟駐軍部隊相關的軍民項目如何實施,另一方面,是由於軍方高層總結上一場戰爭的不足,確立了軍事動員體系改革方案的大方向,並初步選擇了五個聯邦州進行試點探索——在戰爭時期完全被諾曼人占領的洛林便是這五個試點的聯邦州之一。

所謂的軍事動員體系,廣義上涵蓋了預備兵制、國民訓練和動員、裝備物資生產等相關領域。分析過去三十年間所發生的兩場大戰,不難發現聯邦的預備兵制和戰時生產轉軌都沒有太大的問題,比較明顯的短板在於國民訓練:從經濟性和安全性的角度出發,聯邦軍隊采取征募混合制,除正規部隊和各級預備兵之外,並不對普通國民進行普及性的軍事訓練,這種傳統的軍事制度能夠最大限度地保障經濟發展,能夠應付大多數軍事沖突,然而隨著諾曼帝國的“厚積薄發”,最近兩場戰爭都具有全面性、持續性、高強度的特點,聯邦軍隊雖然通過多批次的國防動員和戰時動員補充了足夠的兵力,但相當數量的新兵在上戰場之前未能接受足夠充分的訓練,導致了傷亡率增高、軍心士氣降低、撫恤金激增等一系列不良後果。因此,聯邦最高軍事委員會戰後不遺余力地推動軍事動員體系改革,要求在和平時期對廣大國民進行有計劃、有針對性的軍事訓練,以便在遭到戰爭威脅時進行深層次的動員。一旦戰爭打響,在最短的時間內動員起盡可能多的部隊,敵人即便突破邊境防線進入聯邦,也將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處處受制、寸步難行。

洛林的3000多萬人口當中,政府登記在冊的適齡健康男性有900萬人,這相當於上一場大戰初期經過動員的聯邦軍隊的總數,而洛林僅僅是27個聯邦州之一。當然,這只是理論上的最大數字,要維持這個地方的工業農業和經濟社會各個領域,不可能把所有的男丁都拉上前線,但哪怕只動員一半的一半,也能夠組建一支規模驚人的部隊。戰爭時期,在魏斯率領的洛林遊擊戰士的示範帶動下,洛林各地遊擊運動蓬勃發展。據不完全的統計,在遊擊運動最為鼎盛的時期,投入遊擊武裝的戰士有數十萬之多,而諾曼的突擊部隊最多的時候也就十多萬,遊擊部隊對敵對侵略者有數倍的人數優勢。雖說雙方的武器和戰術條件相差太遠,但是這種人數上的優勢還是有將敵人驅逐出去的可能性。

事後總結,人們發現遊擊隊伍中之所以沒能形成這種燎原之勢,給予敵人更大的打擊,是因為他們大多數人的軍事素養實在太低,幾乎等同於平民,而他們所有的裝備又非常短缺。在聯邦最高軍事委員會大力推動軍事動員體系改革之時,各地的有識之士也紛紛呼籲建立兵民結合的動員和備訓體系。隨著改革的進行,聯邦軍得以借制式裝備更新的機會,把大量戰時使用的老裝備下發到地方,由各地駐軍部隊牽頭軍民備訓。

舊軍閥們有句名言,“機槍一響、黃金萬兩”。說的既是戰爭的收益,也闡明了戰爭燒錢這個恒古不變的哲理。無論是戰爭動員還是和平時期的備訓,都需要大量資金維持。阿爾斯特自由聯邦有著強大的工業力量,多年來政府一直是國庫充盈,但是經過戰爭的摧殘,加上戰後的減稅政策,終於也淪落到了經費捉襟見肘的地步。弗裏斯將軍幾次跟魏斯碰面,都提到了軍方的備訓經費遠遠不能滿足軍民備訓任務的需要——最高軍事委員會和總參謀部要求第17國防是每年組織訓練至少四十萬適齡國民,每人訓練時間不少於一個星期,這一個星期之中,實彈射擊不少於50發。彈藥,軍方可以給予足夠的保障,但將這些平民召集到駐軍部隊的各處訓練場,路費、餐費以及槍械彈藥之外的必要裝具、物資都有很大的缺額,需要地方協助籌措。

為了促進地方的發展,魏斯到任半年,已經把洛林州政府全年的經費給花了個精光,還擔負了不少債務,根本不可能承擔如此龐大的軍民備訓經費,好在洛林民風彪悍,戰爭時期屢次遭到外敵侵襲,使得民眾對國防事業格外熱心,從民間籌集備訓經費是可行的。在魏斯和州政府負責號召和動員下,企業和民眾紛紛捐資。為了避免這種捐款出現不必要的浪費,州政府和第十七國防師聯合組建了軍民備訓委員會,主動邀請聯邦安全監察部門派來督察員,將各方募集到的資金進行集中管理、定期公布、審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