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8章 近戰收割機現身(第2/2頁)

見左側有幾個紅色虛框快速逼近,魏斯高聲提醒身前的聯邦士兵們:“注意!敵人從左邊來了!”

前面兩名聯邦士兵連忙停下來蹲姿瞄準,魏斯右肩抵著塹壕壁,左腿弓、右腿跪,雙手平端左輪,只待前方黑影乍現,果斷扣動扳機,每一聲槍響過後,便有中彈者的驚叫聲傳來。四槍四響,竟無一例外。

在連敵人長什麽樣子都沒看清的情況下,聯邦軍士兵們機械地瞄準、射擊、裝彈,魏斯左輪開了四槍,差不多的時間裏,有人用步槍射擊了兩次,有人居然達到了三次。如此兇猛的射擊,使得這幾名諾曼士兵根本沒有近身的機會,他們一個個倒斃在了塹壕裏,步槍上也都插好了鋒利的刺刀。

沒等魏斯重新打開戰場作弊器,身前的聯邦軍士兵迅速起身向前。剛剛這場小規模的遭遇戰贏得如此幹凈利落,他們不但信心大增,而且熱血沸騰。這時候,魏斯根本無從制約他們謹慎行事,只好貓在一旁邊裝彈邊觀察。

在這地形開闊之處,煙塵散的很快。魏斯給“手炮”裝彈所耗不過半分鐘,眼前的視野便開闊了許多,而在諾曼軍隊的陣地上,這群勇猛無畏的聯邦軍士兵,人數處於絕對的劣勢,一旦失去了硝煙的掩護,讓敵人看清了他們真正的實力,形勢可能會變得非常被動,但事物總有它的兩面性,“戰場迷霧”打開之後,會有不少諾曼人驚詫於聯邦軍隊突入己方陣地,受阻於陣地前方的聯邦軍隊則會大受鼓舞。

待魏斯一路疾行,重新追上前鋒人馬,他們已經氣勢如虹地奪下了諾曼人的一處火力點,並在這土木構造的射擊掩體裏繳獲了一挺轉管機關炮。這種武器在防禦作戰中威力極大、效果極好,缺點是部署之後不便於進行戰時機動。魏斯穿過掩體,左右觀察,發現這處掩體的位置不但有利於阻擊當面之地,也適合用來扼守戰線,抵擋敵人橫向滲透。聯邦軍士兵能夠迅速將其拿下,靠的是迅猛果決以及諾曼人的猝不及防——此時機關炮的炮口依然對著陣地前方,說明這裏的諾曼士兵沒能對戰鬥形勢做出正確的判斷。

不多會兒,率隊出擊的那名聯邦軍中尉從後面趕了上來,他看到魏斯,卻沒有特意向他詢問情況和判斷,而是自行觀察並做出決斷:他指派一名士官帶著五名士兵守在這裏,利用敵人的掩體和機關炮進行防禦,自己帶著其余士兵們調頭往另一個方向拓展控制區域。

這個策略對於守住堡壘、接應友軍很有幫助,跟魏斯最初的設想不謀而合。於是,魏斯言無二價地加入了調頭進攻的行列,只不過那位自信滿滿的中尉軍官走在了前面,從戰鬥隊形的平衡性出發,魏斯這一次走在了隊伍後面。他們很快從堡壘前方經過,並且補充了數名生力軍,他們繼續掃蕩塹壕,但是很快的,所向披靡的進攻受到的遲滯,受傷者的哀號聲不斷從前方傳來,槍彈更是嗖嗖的從頭頂飛過。緊接著,進攻隊伍開始後撤,魏斯沒有“激流勇退”,而是緊靠著塹壕壁,讓同伴們從身旁通過。聯邦軍士兵們倒也不是一味地撤退,而是幫助和掩護受傷的同伴先走,其余人邊打邊撤。

前方的同伴越來越少,魏斯一動不動地從隊尾來到了隊首,他一只手端著左輪,騰出一只手投了兩枚菠米彈,然後跟著隊伍進行戰術性的撤退,並在毗鄰堡壘出入通道的岔口停了下來,倚在拐角位置進行防禦。

槍聲不斷逼近,片刻過後,魏斯探頭瞥了一眼,居然瞧見一名諾曼士兵端著一個外形類似於“捷克造”的機槍,邊走邊開火。那架勢,好拉轟,好牛氣,讓人滿滿的羨慕嫉妒恨!

作為克倫伯·海森家族真正的首席槍械設計師,魏斯不是沒有嘗試復制“捷克造”,但因為不太熟悉它的構造,幾番權衡,還是將研發方向放在了馬克沁水冷重機槍上,並且獲得了成功……

說起彈匣式輕機槍,國人印象最深的莫過於“捷克造”。不可否認,這的確是一款非常經典的輕武器,但它並非劃時代之作,而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優秀後輩。早在1902年——大清朝還沒亡的年代,丹麥人設計制造出了使用彈匣從頂部供彈的麥德森輕機槍。兩年後,該槍成為丹麥軍隊的制式裝備,而意識到這種新式武器的威力,沙俄、奧匈、德國、法國、荷蘭、芬蘭、瑞典、葡萄牙等國競相購買(中國的廣東制造軍械總廠也於1908年開始仿制這種輕機快炮,SO,清朝官員端著機槍掃射的銀幕鏡頭也非腦洞大開,而是有史實依據的)。

在貝拉卡瑟隘口,魏斯和他的同伴們極其遺憾地錯過了諾曼人的人造星源石制造機,而這被認為是一個足以改變戰爭進程的“關鍵因素”。現如今,突然在諾曼軍隊的塹壕裏看到一挺嘎嘎叫的輕機槍,他不禁眼前一亮,當即在心裏盤算著如何繳獲這件武器,只要拆解研究,很快就能進行仿制,乃至迅速改進出性能更好的輕型自動武器,使聯邦軍隊的近戰火力攀上一個新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