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第2/3頁)

付長生他爸之前準備好的十張十億的支票沒送出去,轉頭就跟自家兒子商量好,按月給方小囡囡的賬戶打錢,以三十年為期,一個月五千萬。

方老太太看著ATM機上顯示的一串“0”,只覺得頭暈目眩,心跳加速,差點誘發高血壓。主要是活了大半輩子,從來沒見過這麽多錢。她倒是沒有覺得付家給的太多了,想著還回去什麽的,那天她可是在場的,長生他爸懷裏揣的可是一百億呢!貧窮真的限制了她的想象……

方立安有錢後,暴發戶嘴臉盡顯無疑,一到周末便帶著方老太太逛逛逛、買買買。

衣服箱包、金銀首飾,但凡方老太太看了超過兩眼以上的,全部下單刷卡,拎回去,一副霸道總裁包養小情兒的姿態,把兩個生活助理看的眼角嘴角直抽抽。

方老太太則從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五毛一塊討價還價聲中掙脫出來,過上了貴夫人般的米蟲生活。

當然,有錢不代表一切,更不代表方立安從此以後就不需要努力只需混吃等死了。

有錢的意義在於生活條件好了,不用操心家裏的錢夠不夠用了,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追求其他用金錢無法得到的事物上了。

方立安每年參加三到五次國際小提琴比賽,不過因為年齡太小,大多都是少年組的比賽,年齡限定在十六周歲以下的那種。次次奪冠,從未失手。

三四年下來,光是獎金就攢了一百大幾十萬。雖然一百大幾十萬在每月五千萬的“工資”襯托下顯得極其微不足道,但方老太太卻因此而感到滿足。

每次跟著方小囡囡世界各地到處跑,連暈機的症狀都克服了,嗨的不得了,整個人顯得越來越年輕。

這裏面當然有方立安悄悄給她補身子的緣故。老太太因為中年喪偶,一度傷了心肺,身子虧空的厲害,若是由它發展,放任不管,必會有礙壽命。

方立安無論如何也不會坐視不理的,今天食補,明天藥補,後天體補,各種方式花樣換著來,總算是把老太太早年的虧空補上了。往後只要沒病沒災,輕輕巧巧活個一百來歲。

一轉眼,四年已過,方立安十六歲了。

這一年的六月七、八、九,對很多高三學生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日子。

對方立安來說也同樣如此。

為什麽?

因為她也參加了高考。

方立安經歷了幾世的生活,自然知道高考對普通人來說有多重要,堪稱命運的轉折點。她雖然不是普通人,不需要在意這些,但方老太太不一樣。

方老太太作為一個在紅旗下土生土長的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人士,對高考和大學有著一種無與倫比的情懷、憧憬與向往。

盡管孫女有很多錢,盡管孫女的錢多的幾輩子都花不完,盡管孫女會拉小提琴,盡管孫女拉小提琴得了世界冠軍,但,在她看來,那些都不是正道。

何為正道?

在方老太太看來,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都走的道才是正道,大多數人認可的道才是正道。比如,孩子三歲起上幼兒園,七歲上小學,十二歲上初中,十五歲上高中,十八歲讀大學。整個過程全部走完,拿到本科學歷,才算完整,乃至完美。

方立安小時候沒去上學,那是因為她的情況特殊,她的聰慧讓方老太太不願意送她去盲人學校浪費時間,可是她的眼疾讓方老太太同樣不願意送她去普通小學“吃苦”。

那個時候,方老太太考慮的更多的是方立安未來的生存問題,考慮的是自己離開人世間之後,方立安能否過上吃飽穿暖的生活。讓孩子學琴,表面上是因為孩子感興趣,最深層最現實的原因還是希望她能練好一門手藝,將來好混口飯吃,不至於饑一頓飽一頓,生活不能自理。

當年那種情況,不走“正道”也就算了。

可是現在,情況又不一樣了,孩子不僅能“看見”了,孩子還有錢了。

那麽問題來了,你能“看見”,你又有錢,不愁吃不愁穿的,你不去上學你想幹什麽?

你看看,跟你差不多年齡的孩子,有幾個不在上學的?

你說小學、初中、高中老師教的那些,你都會了,不去上學也就算了。

大學,你好歹挑個專業好好讀一個吧?

咱們有錢是不假,但咱們不能光有錢沒有文憑吧?

文憑那是什麽?

文憑它到哪裏都是硬通貨。

找工作找對象哪樣不要看文憑?

所以,囡囡啊,你去讀個大學吧,大學四年畢業之後,咱好歹也拿到了本科文憑,咱也是有學歷的人了。

方老太太是這麽跟方立安說的。

方立安什麽反應?

方立安當然樂意至極。

讀書對她來說簡直是世上最簡單不過的事情了。一能滿足老太太的心願,讓老太太開心;二能多學點知識,充實自己;三能重新回到學校,享受校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