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紀事之我主沉浮 第三卷 物換星移幾度秋 第二十八章 千秋萬歲名

宣德五年清明,朱瞻基為表孝心奉慈娛,特意命禮部官員早早準備,與張太後同往京城北部天壽山赴長陵、獻陵祭拜成祖朱棣與仁宗皇帝朱高熾。

在成祖朱棣的陵前,張太後鄭重下跪,她在心中默默祈禱,請求成祖原諒她沒有將大明後宮整肅清平治理好,使得後妃不和,致使成祖欽定的胡善祥退居長安宮。

這皇後之位易人,終是有累當今皇上和成祖、仁宗的聖德。

張太後神色沉重,心事滿滿。

行至獻陵仁宗廟前再行禮下拜時卻是百般滋味在心頭而心思亂成麻。

“母後,過去種種皆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不必再記在心上了!”朱瞻基親手將張太後扶起,一面向外走去一面緩緩低誦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張太後看著面色越發清瘦的皇上,目光中滿是憂慮之色:“皇上不必寬慰母後,道理母後都是懂的。

只是今日來到你父皇和皇祖的陵前心中有些難過罷了。

母後聽說最近朝堂之上為了寶船出航和從安南撤軍兩件事紛爭不斷,皇上想是為此操勞憂慮,看上去越發的清瘦了!”朱瞻基點了點頭。

“皇上早早的把你兩個弟弟瞻墉和瞻趕至封地去了,要不然自家兄弟在朝堂上自然會是同聲共氣,力挺到底的,哪裏會像現在這樣掣肘!”張太後一想起遠赴襄陽就藩的小兒子瞻心中就隱隱地有些不快。

朱瞻基不好接語,只得顧左右而言它,“朝堂上的事情,讓百官們議一議、爭一爭也是好的,總不能一言堂,朕說什麽底下的人就都去照辦,長此以往官員們都成了應聲蟲,沒有人敢直言獻策也是不成的。”張太後不再言語,由太監們扶著上了鳳輦。

回程途中,道路兩邊都是得到消息競相爭看想要一睹太後鳳顏和皇上龍威的百姓,張太後命人打起車簾,不時地向窗外百姓揮手致意。

百姓們紛紛下拜叩首高呼萬歲。

張太後隔著窗子看到百姓們夾道歡呼,不論男女老少皆下跪行禮,感到十分欣慰,她對朱瞻基說道:“今日同往北陵祭祀,想不到別有一番收獲。如今看到百姓們如此愛戴、敬仰皇上,母後也就放心了。想來是皇上這幾年施行的仁政和惠民之舉讓百姓們得以安養生息,百姓們能吃得飽,穿得暖,才能如此真心稱頌聖德。今日出來走一走,母後才知道皇上這些年的辛苦與勞碌。”朱瞻基聽張太後如此贊譽不由心頭一熱,母子二人好像很長時間都沒有這樣融洽地交談過了,他原本騎馬而行此時索性下了馬走到太後鳳輦旁手扶轅架緩緩而行。

張太後看到朱瞻基此舉不禁眼圈微紅,心中感慨萬千,長期以來盤踞在心底的擔心終於可以放下了。

皇上的後宮家事雖然讓她不甚滿意,但是兩次親征高奏凱歌,朝堂上下吏治清平,國家經濟物阜民豐,民間百姓安居樂業,既承繼了成祖的武略與大謀,又貫徹了仁宗的仁政與惠民之舉,大明的興盛正一步一步到來,作為皇上他終究是稱職的。

不禁又想起了從自己十五歲成為燕王世子妃到一步一步由太子妃至皇後再到太後,度過的幾十年風雨,不免悲喜相織,默默垂下淚來。

朱瞻基不經意間看到張太後神情有變,知道她是又想起了曾經的種種,正想著該說些什麽勸她開懷,只見道路兩旁有農夫正在犁田耕土,立即對隨侍的太監金英、王謹等人吩咐著要準備親耕。

當張太後拭去眼角邊的淚水把目光再投向窗外時,竟然發現身穿龍袍、頭戴金絲翼善冠的皇上竟然赤著腳在田間扶犁。

“太後,皇上要在此處扶犁,請太後娘娘至前邊農莊休息。皇上說今兒咱們就在百姓家裏用膳,嘗些山野菜、玉米餅,與民同樂!”太監金英適時稟報。

“好……皇上真是有心了!”張太後心中自然又是一番感慨。

禮部官員與隨侍的錦衣衛、太監、宮女立即前去安排,皇上特意交代不要安置在殷實之家,就選一戶家中祖孫三代俱全的普通農家用膳,這自然又引來圍觀農戶與百姓的歡呼雀躍。

在田間扶犁的朱瞻基三推之後已然微汗淋淋,隨侍在側的錦衣衛指揮使孫繼宗立即上前,“皇上,三推之後,恩澤天下,已經夠了,該歇一歇了吧!”朱瞻基停了下來,盯著眼前一望無際的田壟不由嘆道:“繼宗,朕自幼習武身體強健,可是三推之後也覺得不勝勞累,這些以種田為生的百姓們常年復往以此為生又當如何呢?”孫繼宗看著朱瞻基,欽佩的目光中夾雜著閃爍的笑意,只是仍暗自強忍著。

朱瞻基看他欲言又止的樣子不由笑道:“你別站在邊上躲清閑,來,接下來你推!”“是!”孫繼宗接過農具推了起來,他步子穩健壟得勻直,惹得田邊圍觀的百姓們紛紛稱贊:“這位官爺莫不是自小在家種地的?幹農活真是一把好手!”朱瞻基大笑道:“這是皇後之兄,原出身書香世家,朕也大感意外他竟然精於此道!”孫繼宗滿面春風回道:“回皇上,微臣與皇後娘娘兒時在家鄉也常去田間玩耍,不僅是微臣,就是皇後娘娘也曾經扶過犁、牽過牛、放過羊,還曾經幫果農摘過果子,幫漁夫捕過魚!”朱瞻基連連點頭,“朕想起來了,當年皇後進宮的時候還帶著一盤小石磨,用它磨過豆子,給父皇和皇爺爺做過豆皮包的餃子呢!”圍觀的百姓聽了自然又是一番稱頌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