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聲 千古泰陵(第2/3頁)

他刻意折損著自己的生命,當知道自己的身體康復無望時,甚至有些興奮地招來了修建泰陵的官員何稠,反復囑咐道:“你既曾葬皇後,如今朕也大限將至,望你將朕葬入皇後身邊,陵寢永固。”

何稠唯唯,楊堅望著何稠,和床前侍立的太子楊廣,半天才嘆息道:“朕也知道人死如燈滅,囑咐這些本是多余,可奈朕絕難忘懷皇後,阿摩,你說世上到底有沒有鬼神,有沒有魂魄?”

楊廣不敢多言,謹慎答道:“母後亡故之後,兒臣曾多次得母後入夢,吩咐兒臣照料父皇。父皇,精誠所至,化為魂魄,父皇母後,深情相守一世,將來心魂相念,自會相聚相依。”

楊堅滿意地點了點頭道:“阿摩說得對,精誠所至,必不相負。你母後魂魄有知,定可與朕再相見於地下……”

楊廣望著楊堅那張蒼老皺縮的面孔,人們從前都在傳說,楊堅是在代替獨孤伽羅當這個大隋天子,他不過是母後手中的一個牽線傀儡,可母後故去這兩年,父皇處理政事仍是一絲不苟,所作所為無不彰顯明君賢君風範,或許,父皇並非沒有帝王之才,而是對母後的深情,讓他寧願成全母後“二聖”的睿智名聲,成全母後幕後執政的治功。

愛是什麽,情又為何物,楊廣出身豪門、貌俊多才,自情竇初開以來,遇合女子無數,卻從不明了父皇畢生執念於一人的深摯。

是母後果然絕倫出眾、無人可匹麽?還是父皇過於依賴母後?

楊廣望著面前氣若遊絲的楊堅,有些惶惑,但這惶惑一閃即過,湧上他心頭的,更多是紛亂政事帶來的焦灼與沉重,楊堅今天上午已下詔令,命百官從大興宮來仁壽宮入見,要與百官當面辭決,正式下遺詔傳位給楊廣。

在這個西風流火的暮夏,他,三十五歲的太子楊廣,即將成為大隋天子,垂治九州天下。

而楊廣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帝位並不穩固。

一母同胞的那四個兄弟,除了因中毒病故的秦王楊俊,其他三人無不對他的龍椅虎視眈眈,蜀王楊秀、漢王楊諒,無不是甲士百萬、手擁數十州的諸侯,而廢太子楊勇,雖已成庶人,卻仍有著獨孤公高颎和舊部的擁戴。

楊廣踱步到仁壽宮的門外,望著滿天血色晚霞,仿佛也看到了大興城欲來的風雨。

廢太子楊勇得知父皇楊堅病危,數次進表求見,卻被越國公楊素阻攔,情急之下,楊勇冒險來到仁壽宮外,攀爬到樹上大聲呼喊父皇,他的嘶吼聲被山谷的風送入仁壽宮中,奄奄一息的楊堅詢問道:“外面是什麽人?是勇兒麽?”

守在楊堅床榻邊的越國公楊素望了望楊廣的臉色,忙進言道:“陛下,聽說楊勇被廢便已心神喪失,被妖邪附體,常有古怪行為,剛才仁壽宮侍衛來報,廢太子爬在樹上大聲咒罵陛下,言語不堪入耳,皇上病重,不宜再見此怪人。”

楊堅點了點,疲憊地閉上了眼睛,他望見面前似乎有一條越來越長的甬道,甬道盡頭一片光亮,隱約可見一個曼妙動人的紫色身影……在歲月的盡頭,幽冥的深處,青春的一切是幻影再現,還是卷土重來?

仁壽四年七月,隋文帝楊堅崩逝於仁壽宮,十月,帝後合葬泰陵。

楊堅身後,楊廣的第一道詔書,便是以奉楊堅遺詔為由,殺死廢太子楊勇,天下人言洶洶,都指責楊廣假擬遺詔,而楊廣不久追封楊勇為房陵王,同時又將楊勇子孫全部流放汝南,並設法除去大半。

蜀王楊秀,早在仁壽二年,獨孤皇後身故後不久,便被楊廣與越國公楊素以“巫蠱”之罪構陷,雖然楊秀確有兇暴戾厲的一面,但讓楊廣更感到威脅的,是楊秀手下的雄厚兵力和奪嫡之志。

在無數次暗中進言之後,楊堅對本來就看不順眼的四子楊秀大為不滿,楊素以“奢侈害民”為由進彈章,楊堅下詔調蜀王楊秀回京後入獄,令楊素等人公開審訊。

楊廣暗中令人制作偶人,寫上隋文帝楊堅、漢王楊諒的名字,絲繩束手,鐵釘穿心,埋到華山之下,並以蜀王楊秀之名假作檄文,稱欲“清君側、指期問罪”。

在看到種種假證之後,楊堅勃然大怒,將楊秀與楊勇一樣廢為庶人,楊秀與諸子同被軟禁在內侍省,形同坐監。楊秀憤懣之中,上表求死,楊堅下詔切責,並沒有原諒這個古怪的兒子。

楊廣即位之後,雖未殺楊秀,卻一直軟禁著四弟,對他嚴加看管,直到隋亡。

仁壽四年,楊堅駕崩不久,久有異志、一直在天下精兵之地關中養兵蓄銳的漢王楊諒,迫不及待地起兵作亂。

作為楊堅心愛的小兒子,楊諒已經為自己打算了多年,自二十歲時起,他就以“突厥擾邊”為由,讓父皇為他發天下民工勞役,修建太原,貯存修繕兵器,又招納亡命之徒和流民幾萬人為死士,並收買人心,重用南陳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