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第2/3頁)

他說,多年以來,南北相互仇敵,北方各邦之間,更是征伐不斷,民生哀艱。他知自己如今若再和大虞開戰,勢必兩敗俱傷,故一心求和。只要大虞允諾日後不再過界侵犯,燕國不但立刻止兵,而且願意將自己先前從羯夏那裏奪來的汝陽也歸還給大虞,以示求和之誠意。不但如此,他還願意正式派遣使團南下,以屬國身份,向大虞納貢,世代稱臣,以修邊寧。

這封囯書,在大虞的朝廷之上,掀起了軒然大波。

這一日,洛神人雖在白鷺洲,但很快也得知了消息,當即打發人,往馮衛那裏送了封手函。

當天晚上,馮衛便匆匆上了島。洛神聽到他來了,忙到前堂相見。

馮衛面容凝重,並未入坐,在堂中踱來踱去,顯得有點心神不寧,看到洛神出來,疾步趨前,向她問安:“有些時日未遇夫人了,夫人玉體安康。”

無論從輩份還是年齡來說,馮衛都比洛神要長。但這幾年,在她面前,他一向很是恭謹。

今日她給他去手函,沒想到他這麽快就親自登島。

這自然是因了李穆的緣故,洛神心知肚明,替他讓座,說道:“馮公尊長,為了侄女一函,竟親自蒞臨,不勝感激,快快請坐。”等他入座,開口問白天之事。

馮衛入座,說道:“今日燕使去了驛館去後,為那囯書,朝臣爭論不休。朝會散時,也未爭出個結果。”

他頓了一頓。

“實不相瞞,在我看來,慕容替狡詐,言不足信。他稱他此次陳兵潼關,是為我大虞守軍越境在先。此言分明強詞奪理!我亦據理力爭。只是……”

他皺眉,搖了搖頭:“劉惠等人卻稱窮寇莫追。且慕容替兵強馬壯,倘若開打,戰事必定曠日持久,耗空國帑,引發民怨不說,萬一戰敗,局面便不可收拾,南朝如今好不容易得來的大好局面,恐怕一去不返。倘若對方真的有意求和,不如趁這機會,就此承認南北鼎立,劃地而治,以求長治久安,這也是民心所向。”

馮衛口中的劉惠,便是當初取代陸光官職,在建康亂時又不願留下,聲稱自己護著帝後去往曲阿的那位征虜將軍,如今官居侍中,是這兩年朝中新起的門閥大家。

洛神聽了,一時沉默。

她心裏清楚,以劉惠為首的那些門閥士族,這兩年,表面上噤若寒蟬,對李穆畢恭畢敬,莫不敢從,但在心裏,對他一定是恨之入骨。最直接的起因,應當便是去年初,李穆推行的一系列新政。

大虞南渡之後,多年下來,各地門閥士族和豪強地主,將山川澤湖幾乎全部瓜分占有,普通民眾除了要向官府繳納稅賦之外,連日常的砍柴打獵,撒網捕魚,也要向這些占了林澤的士族地主額外納稅。重重壓榨之下,即便遇到豐年,所得也不夠全家飽食,生活過得異常艱辛,以至於寧願失去自由,投靠莊園以求庇護。而各地依附於門閥士族的大大小小的莊園隱匿大量普通人口做莊丁為自己謀利,則導致朝廷無兵可征、無稅可收,無餉養戰。亂象叢生,惡性循環。

畸重的賦稅,丁口的流失,這兩個相互作用又直接影響南朝命脈的巨大弊端,過去高嶠不是沒有糾正過。但在士族當政的這個朝廷裏,法令到了下面,形同一紙空文,屢禁不止,愈演愈烈。

洛神至今還記得,李穆當時為了推行新政,境況何等艱難。就連馮衛,當時表面十分贊成,對朝廷的這些弊端,說起來也是憤慨不已,但真落實到具體實施之上,便加以推諉,不願協助。除他不願得罪人外,來自馮氏族人的壓力,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畢竟,在朝廷做官的這些士族大家,誰家沒有幾分山林湖澤,誰又不曾收過下頭那些莊園的供奉?倘若新政真的執行開來,馮氏的利益,必定也會受到損害。

就是在那種舉步維艱的情況之下,洛神去尋了當時已經借病退隱的叔父高允,向他陳述利弊,懇求他帶頭釋出他名下莊園裏所有該上戶冊,卻隱瞞下來的莊丁。

叔父當時很是不快。但最後還是被洛神給勸服了,勉強報上了歷年來隱在莊園裏的全部八百多名丁口。

在高氏成為士族第一個響應新政的家族之後,李穆便再無顧忌,下令殺了當時影響極其惡劣的一個莊園裏就藏有三千多人、公然帶頭抗命的會稽郡守劉琞。一刀下去,滿朝噤聲,再無人膽敢推諉,新政這才終於得以推行,民眾歡欣,才一年多的時間,效果便已開始顯現。

而當日那個被拿來祭旗的劉琞,便是劉惠的族親。

“不知大司馬如今領兵到了何處,更不知他何日才能收到消息。”

洛神沉思之際,聽到一旁的馮衛嘆了口氣。

“今日倘若大司馬在,便可一錘定音,戰或是和,朝臣也不至於爭執到了如此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