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五月初十這一天, 是李穆班師回朝的日子。

太史令稱,初十是個大吉之日。

避戰而去的民眾已遷回建康, 日子再次安穩了下來。太康帝的百日祭也過去了,京師除孝。

戰亂、流離、國喪,恐慌壓抑得叫人幾乎透不出氣的那段日子終於過去,城中很快便恢復了原本的熱鬧。市集南北, 貨物琳瑯。通往台城的禦街筆直而寬敞。城南淮河兩旁的高樓裏,伴著河中往來不絕的舟楫之聲,絲竹吹彈, 歡聲笑語,從裏飄蕩而出,繞著兩岸, 終日不絕。

李穆班師歸京的消息被民眾爭相傳遞著,軍隊尚在路上,多日前起,坊間便幾乎人盡皆知, 民眾議論紛紛, 翹首期待著這一日的到來。

許多人都還記得興平帝還在世的那一年,朝廷取得與北夏作戰的江北大捷之後, 軍隊開入建康, 皇帝親自出城,於君王台前接見以高嶠為首的立功將士並犒軍的一幕。

當日, 那些屬於以高氏為領袖的士族們的無上榮耀, 叫曾有幸親眼目睹了那場盛典的民眾, 至今記憶猶新。

今日,那般的盛況將要再現。

太後和小皇帝會親自出宮,來到城外,接見並犒賞為扶救國難而立下汗馬功勞的將士。

和前次不同的是,這一回,這場盛典的主角,不再是高氏和與高氏一樣的士族門閥,而是變成了當日還只能位列於士族之後的李穆。

大司馬李穆,是即將到來的這場犒軍盛典的主角。

倘若沒有他及時回軍南下,如今的南朝會成如何模樣,誰人也不敢想象。他當得起任何的榮耀和贊譽。

但從皇室來說,相對應的,這也是高雍容和幼帝走出皇宮,以太後與帝國至高至尊皇帝的身份在民眾面前的第一次亮相。

故朝廷及其重視。三日前起,禮部官員便在東郊忙碌了起來,開始座次安排、演練迎軍等等的整套繁瑣禮儀。連一面旗幟的插位,都不允除半分的差錯。

到了這一日,洛神獨坐一輛華車,緊隨前頭載著太後和幼帝的帝駕,在儀仗和護軍的護送之下,身後跟從著文武百官,於道路兩旁民眾的跪地參拜之中,穿過皇城,出了南門,來到城廓之外南郊皇家用以祭天的圜丘之旁,亦是今日的犒軍之地。

這片廣袤而平坦的原野,因為歷代天子都曾來此祀天,承載了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寄托,氣氛一向是莊嚴而肅穆的。

今日更是如此,一望看不到邊際的曠野四周,布滿了迎風招展的旌旗。

太後帶著幼帝,在文武百官的跪迎中入座君王台時,中軍的宿衛軍和都衛軍,早已整齊地分列在各自的位置上,將允許前來觀禮的民眾和君王台分隔了開來。

洛神的座位,被安排在緊挨著高雍容之後的稍次的尊席之上,視野極好,前方一切,皆無阻擋。

她盛裝華服,端坐於華蓋之下,從落座後,便心無旁騖,雙目凝視著前方視線盡頭的那片原野,盼望著能快些見到李穆的身影,絲毫沒有留意,就在君王台下十數丈外,在一群隨駕的官員的人群角落裏,有兩道目光,從她落座之後,便穿過人墻,時不時地落在她的身上。

高雍容陪坐於幼帝身旁,神色莊嚴,目光睃巡過前方和左右。

今日這場由她最先提出的犒軍盛典,固然是為了順應民心,凝聚士氣,於李穆也是空前禮遇。

但,即便是力挽狂瀾、為南朝立下了汗馬功勞的李穆,在年幼的皇帝面前,也依舊是要執人臣之禮。

所以,這何嘗又不是一個可以叫軍士和天下百姓親眼見證皇室至高無上地位的絕佳機會?

高雍容的視線,依次慢慢地掠過遠處遮天蔽日般的旗纛、護衛著君王台的一列列的中軍武士、武士身後,民眾那密密麻麻的仿佛連成了海洋的黑色的人頭……

而她和她身畔的兒子,便是這一切的最高主宰。

視線從遠處收回,又掃向近旁那些立於台前左右的文武大臣,高雍容一眼便看到了前些日剛來建康的巴東刺史榮康。

作為對他獻上許泌人頭之功的獎賞,今日,他亦被特許來此觀看這場盛典。

他就站在一群官員的後頭,位置角落,原本並不顯眼。

但高雍容第一眼便注意到了榮康。

她發覺這個男人的眼神,似在窺探著自己身側的某處。

循著他那兩道視線,她微微轉臉,看見洛神端坐在華蓋之下,雙目正望著前方。

高雍容微微眯了眯眼,在榮康再一次向著洛神投來窺視目光之時,盯著他,目含警告之意。

榮康很快和她目光相遇,一愣,似是有些心虛,迅速垂下眼瞼,挪開了視線。

高雍容不動聲色,打量了眼這個前幾日才剛入京師不久的巴東方伯,耳畔忽聽遠處傳來禮官高喊大軍抵達的提醒之聲,方看向前方,凝神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