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醫乃仁術

過去曾是了不起的高材生

常言道:“醫乃仁術。”這可能是從江戶時代開始流傳的。這句話很好,現在論述醫德時,也常被引用。

的確,這句話總是會使人產生這樣的聯想:江戶和明治時代的醫生落落大方,甘於清貧,一心一意為窮人治病。

然而,實際情況是怎樣的呢?我總覺得不是這樣。根據書上記載和民間傳說,江戶末期和明治初期的醫師,無論哪一個,生活都很奢侈,都極有勢力,而且都是了不起的高材生。平民患者在醫師面前好像都低著頭,不敢講話,只是拘謹地接受診療。

明治中期一個叫高橋瑞子的女醫生,僅僅是在路上同患者打個招呼,就能享有美譽:這是個為人和氣的好醫生!由此就能推及當時大致的醫患關系的狀況。

當時醫師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不能與當下相提並論。那時的診療費和藥品沒有法定標準,醫師自己可以隨意標價。只要說“這是我自制的特效藥丸”,就可以任意地索取錢財。有的醫生還據情標價或看人標價。事實上,有錢的人會被索取過高的治療費。

窮人不怎麽看醫生,就是看醫生,醫生也會手下留情。沒有現金的人,會用農作物代替診療費。對於極端貧窮的人,也有“有錢時給,不加催索”的情況。也有未付錢款的人感到無地自容,有的趁夜色逃之夭夭。一般情況下,人們再窮,逢年過節也要給醫生送寄禮品。

“紅胡子”大夫是個令人欽佩的模範

也有像“紅胡子診療譚”那樣令人欽佩的醫生,這是因為大部分醫生都不那樣,他才特別受人歡迎。他在有錢人那裏,使用牟取暴利的“算術”,而在窮人那裏,則使用救死扶傷的“仁術”,所以帳尾符合。民眾喜歡評頭論足,有時一聽他說“不要錢”,就會感到吃驚,稱贊他是個出色的大夫。他也就有了宣傳的資本。

這般情況,要說“醫乃仁術”,實際上能“仁”到什麽程度,是沒有把握的。好像這樣解釋比較恰當:偶爾有令人欽佩的醫生行醫,就會在坊間流傳,民眾希望醫師們都這樣。民眾的願望也就與這句話聯系到一起傳播開來了。

我從開頭就喋喋不休地講述過去醫生的狀況,並不是借此來批判當時醫生的惡劣行徑,只是想說“醫乃仁術”這句話的背景,似乎難以用三言兩語來解釋。

如前所述,當時的醫生都很富有(在經濟方面,現有的部分私人醫生能比得上。但大部分私人醫生和在醫院上班的醫生明顯比不上)。在富有的基礎上,自認為是負責救死扶傷而被選拔出來的少數人,確有“醫乃仁術”的自負和矜持,這與現在的醫師是不可比擬的。

法律欠完善時代的人情世故

當然,那個時代既沒有健康保險,也沒有福利保障。有些事情雖然無法可依。然而社會是明智的,可用人情世故來取代它。因此,人們會互相幫助。也有醫生施行仁術。正義會受到尊重,邪惡則會受到憎惡。在沒有法律保護的時期,社會群體會相應地制定生活規章和思想準則。雖未寫成條款和明文,但能成為法律欠完善社會所要生存下去的智慧。倫理道德就是這種智慧不可動搖的部分。

我絲毫不認為當今醫師的現狀合乎理想。私人醫生過於注重發財,大學附屬醫院過於注重技術或偏重於研究學問。大型公立醫院位居兩者之間,比較中庸,但其中有很多醫生任性而懶惰。若要改善現狀,當然需要揚長避短。然而,如果只是贊揚和批判,也無法恢復正在失去的從醫倫理道德。

因為現在從醫倫理道德的缺失,不僅僅是醫師自身的問題,也與整個社會現狀相關聯。

越是有法律支持,把束縛性的東西寫成條款,越是容易從社會層面喪失倫理道德。不按倫理道德行事,也會有法律給自己撐腰——這種輕率的思想,會進一步加劇倫理道德的淪喪。合理主義和現實主義的波濤會洶湧而至。

如果只看醫師收入,除了一部分私人醫生外,眾人未必富有。他們也不像過去那樣是具有聖職意識的高材生。因為醫師眾多,一個醫師分擔的使命也很微小。時代要求醫師是一個專業技術人員,是一個專家。所有的條件和以前相比,都發生了變化。

要求從醫者均具備“醫乃仁術”,這種說起來好聽的倫理道德,是過於輕率的想法。社會問題越來越根深蒂固,僅憑倡導“醫乃仁術”,無法使問題得到根本解決。

然而,擔負救死扶傷義務的醫學界,必須要確立人道主義這一基本的倫理道德。

倫理道德需要金錢

話雖如此,向現代社會要求倫理道德,往往需要投入金錢。遺憾的是,現在的人大都是利己主義者。強行推廣看病不花錢的倫理道德,會以一部分人做出貢獻而告終。要求他人做貢獻的人,會去從事貢獻性的工作嗎?答案未置可否,在理論上也是荒謬的。倫理道德如果只是少數人的貢獻和感傷,那就無法成為現實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