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兩段往事(第2/4頁)

後來,先帝未經後宮,親自挑選太傅之孫,羽林右衛孫將軍為長樂公主駙馬,夫妻恩愛,舉案齊眉。讓原本打算由皇後做主,將長清公主嫁與孫將軍的惠妃過來狠狠大哭了一場。

皇太後恨瑜妃入骨。

可是她沒有辦法。

她只能賠著笑忍,死命地忍,不但自己忍,還讓兒子忍。人前人後都拉著瑜妃叫好姐妹,誇祈王孝順嫡母,事事謙虛,事事退讓,賢惠風度人人誇,總算放松了先帝的警惕,保下後位和太子位。

這一忍就是二十年,忍到先帝駕崩,他還放不下最心愛的兒女,特意將今上和自己召去,留下遺詔:“太子登基,封瑜妃為皇貴妃,祈王封地江北,準祈王接皇貴妃去封地……”

皇貴妃是二人之下,萬人之上。

江北遠離上京,最是富庶,最是平安。

太後看著病榻上的先帝,恍惚想起,年少時挑起紅蓋頭,龍鳳花燭下細細相看的模樣。

曾愛慕過的翩翩少年郎已成垂垂老朽,他的眼裏心裏,至死都沒有自己的半分地位。

最後的忍耐,默默吞下。

她溫順地跪下接旨。

先帝駕崩。

子為帝。

委屈爆發的瞬間,即將來臨。

多年的憤恨,有了發泄的出口。

她稟明太皇太後,帶宮女太監,移駕清華宮,傳太皇太後旨意,賜三尺白綾,賜毒酒一杯,賜匕首一把,含笑吩咐:“太後有旨,瑜妃乃皇上心頭至愛,瑜妃對皇上情深不渝,理應追隨左右。”

瑜妃青春不再,風韻猶存,舉手投足間姿態優雅。她對這個旨意並未有太大的反應,淡淡地接過,淡淡地謝恩,盛裝打扮,先碰碰匕首,然後放下,摸摸白綾,思索片刻,還是放下,最後看看毒酒,小心翼翼問:“我想體面地去見他,該選哪樣?”

太監搭話:“毒酒為佳。”

太後笑了。

瑜妃舉杯,一飲而盡,卻不知此毒除“鳩”外,尚有“牽機”。

毒發時痛苦萬分,全身筋骨肌肉收縮,慢慢抽搐成一團,死狀極慘。瑜妃砸了酒杯,用不敢置信的視線看向她,僵硬的喉嚨吐不出半個字,不停地重復:“你……你……”

長久的等待,她帶對方沒力氣蠕動後,俯□,取出銅鏡,放在她眼前,讓她看見自己難看的面孔,輕輕附耳,用最溫柔的語氣道:“妹妹真是花容月貌,對先帝情深意切。姐姐會奉命封你做皇貴妃,好好陪著先帝千萬年的。”

瑜妃睜著眼去了。

太後暗命,瑜妃隨葬先帝,入棺時發遮面,糠塞口,使其無臉見人,有口難言。

宮人雖知,均不敢言。

三十年恩仇落下帷幕。

今上登基,改朝換代。封莊孝安榮貞靜皇太後為莊孝安榮貞靜太皇太後,封皇後為榮安惠順端僖皇太後,封太子妃霍氏為皇後。瑜妃李氏自願殉葬有功,封端和恭順溫僖皇貴妃。

祈王越發安分守己,唯唯諾諾,滿臉任憑發落的老實樣子,倒讓人不好發落。

今上發憤圖強,全心撲在國事上,收拾奸臣,整頓朝綱,賑災放糧,諸事繁多,樣樣重要,也沒空發落這個哥哥。

半年後,前安王積勞成疾,撒手人寰,留下一瘸一病兩個孩子。

皇太後痛失愛子,經常午夜夢醒,想起那些年做的各種陰私事和瑜貴妃那雙怨毒的眼睛,有些害怕報應,從此皈依佛門,吃齋念經,行善修身,為孫子積德。心胸開闊,對祈王的怨恨也慢慢放下了。

祈王站在花園小山上的望香閣裏,推窗遠眺,癡癡地看著南方。

望香閣內書桌上,堆滿畫軸,他緩緩展開,露出裏面的宮裝美人,容貌秀麗,手持絹扇,立於牡丹花下,語笑嫣然。

這是他永遠溫柔可親,循規守據的母親。

他永遠記得五歲時,躲在花園裏和太監捉迷藏,偷偷聽見母親和父親在說話。父親打趣,提起先帝與母親相識之事,母親的臉上忽然露出少女般的緋紅,扭著衣角,好看得就好像假山旁的山茶花。

父親說:“那天微服,準備出門,臨行前在庫房看見你,你年方十二,穿著身淡綠色的布裙,帶著根小銀簪,笑嘻嘻的,圓圓臉上有兩個小酒窩,站在翠竹下,仿佛無憂無慮,就好像從畫裏出來的姑娘。我沖著你笑了笑,你倒大膽,拿眼睛惡狠狠瞪我半天,扭頭跑了幾步,又回頭看了一眼,忽然臉紅了。”

母親也笑:“你沒穿太子服飾,盡把眼睛往人家身上粘,傻傻愣愣的,我還道是哪裏來的登徒子。當時轉過眼,將你怒看,想訓斥走開,沒想到你卻紅了臉,就像只燒熟的大蝦。我見你不過是個十二三歲的少年,害羞得如此可愛,心裏軟了軟,沒告訴管事,自己跑了,路上忍不住回頭再看了一眼,你正一片片地撕著竹葉發呆,忽然覺得,這登徒子的眼睛還挺好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