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請郡王坐鎮西京(第4/5頁)

同樣的爵位,封號不同也代表著地位高低。

比如親王封號常用春秋戰國的國名,其中“秦晉”獨一档,一般是嫡次子和有戰功的庶長子封秦王或者晉王;“秦晉”之後是戰國剩下六雄加“漢”;再其次是春秋諸國。

李世民和李玄霸同為郡王,李世民的封號是“隴西”一道,李玄霸的封號只是“太原”一郡,所以李世民爵位品級雖與李玄霸一樣,地位比李玄霸略高。

兄弟二人封郡王的風聲傳遍天下後,天下人也知道李世民和李玄霸這兄弟二人誰為主公。

不過有了爵位總歸比沒有爵位聲望高,李玄霸麾下也有了許多投奔的人,有的人還居心叵測暗示可以幫李玄霸奪權。

李玄霸來者不拒,只要能力足夠,無論有什麽居心,李玄霸都給他們找了足夠重的活幹。

比如重新統計朔方郡戶籍,比如重建五原郡和榆林郡。

李玄霸對李世民吐槽:“這群人就是太閑,等他們忙得腳不沾地,就沒有心情挑撥離間了。”

李世民笑得前俯後仰。

隴西派出的文吏還沒到,百姓和投奔的士人多了,李世民和李玄霸即使有了郡王之名,也不能立刻從朔方郡離開。

他們要把夏季補種安排下去,確保入冬前能有收獲,才能安心離開朔方郡。

李世民坐鎮朔方郡,統領一切事務,接待投奔的士人。李玄霸把二哥丟去應酬,自己騎著馬踏遍了朔方郡,帶著宇文愷殘存的族人,用自己淺薄的自然科學知識,指導他們在朔方郡挖溝渠造水車,修建小水利。

朔方郡在後世毛烏素沙漠旁邊。

因北朝濫牧,原本水草豐茂之地水土流失嚴重。這一片區域到了唐玄宗時期,就有了流動的沙丘,朝著沙漠轉化。

這裏氣候幹燥,李玄霸原本以為能尋到地方種粟種豆就算不錯了,後續可能要回歸放牧,不宜過度開墾。實地考察後,他才發現朔方郡雖然降雨稀少,卻是附近水資源最豐富的郡,其實非常適合農耕。

李玄霸不知道,朔方郡位於後世榆林市靖邊縣,擁有蘆河、黑河、杏子河、紅柳河、大理河、周河共六條河流,三十五座水庫,水資源豐富程度居陜西省之首。

但就算沒有科學統計,光是看河流豐富程度,李玄霸也能推測一二。

可惜朔方郡地形較為破碎,多是丘陵溝壑,否則就是水稻都能種。

後世靖邊縣第一農作物是適合山地的玉米,第二是各種薯類,零星河谷好地就種了水稻,倒是北方旱地常見的小麥種得不多。地形制約了靖邊縣農業的發展。

李玄霸雖然了解的農學知識不多,也知道山坡丘陵估計種玉米和土豆最好使。

等天下平定下來,他有必要籌錢去美洲了。

現在氣候處於溫暖期,白令海峽的浮冰不多,沿著北邊陸地一邊建立補給點一邊往前摸索,應該能在他有生之年摸到南美洲,得到玉米、土豆。

南美洲的農耕文明很發達,玉米、土豆都已經培育得很成熟。李玄霸雖然不會種地,但南美洲諸國還是奴隸制,多買些會種地的奴隸回來就行。

現在他只能修建簡陋的水利設施,盡可能找地方多種水稻。

水稻的產量比粟和豆高,能多種就多種。

李玄霸還來到後世毛烏素沙漠所在的地方。這裏現在還有牧草,能夠放牧。

大隋強盛時,朔方郡漢胡雜居,有許多百姓都會放牧。

李玄霸圈了地建馬場,雇人在朔方郡養馬。

張掖也有馬場。霍去病在河西走廊建立的養馬場“山丹軍馬場”,到現在仍舊是中原王朝主要養馬地,李世民逃班,十有八、九在山丹軍馬場閑逛。

但河西離中原較遠。將來二哥進軍中原,在陜西也該有一處馬場。

至於沙漠化,李玄霸除了叮囑輪牧和播種草籽之外,也沒有多余能做的事。他懂得不多。

反正還有後人擦屁股呢。他記得自己前世毛烏素沙漠都快沒了,完全可以相信後人。

李玄霸把朔方郡的事都安排妥當後,柳亨才姍姍來遲。

李世民都把朔方郡附近的靈武郡、鹽川郡、延安郡等地打了下來。柳亨再不來,他都要跑到太原郡附近去了。

李玄霸跟在李世民身後哼哧哼哧整理戶籍,累得有一日繃不住跑到前線把他哥打了一頓,勒令他哥暫緩攻勢,等隴右來人後再說。不然打下來後沒人治理,豈不是白打了。

柳亨適時到來,李玄霸拽著二哥把各地郡守縣令定下後,李世民封了柳亨一個大總管,兄弟二人撂挑子跑路。

柳亨一頭霧水被文書淹沒。

當柳亨從文書中爬出來,熬夜幾日看完文書,恨不得提劍去追李玄霸。

李三郎你有什麽毛病?!我們才剛打天下,你怎麽都開始修建水利建馬場?這些事能不能等天下平定後再籌劃!糧草和民力應該先緊著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