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凝聚“共識”(第2/3頁)

在蘇澤崛起東南之前,嘉靖操持朝廷,鞭撻群臣,將皇權推上了高峰。

可是自從嘉靖西狩後,皇帝的威信已經降到了最低點。

隆慶自身的威望和能力,都遠不如嘉靖,如今又風疾到無法發聲,皇權這面旗幟已經豎不起來了。

這似乎也是如今明廷混亂的根源。

張居正說道:“那我們大明就需要一個新的共識。”

“制憲,就是這麽一個共識,一個凝聚大明各省的共識。”

“以制憲的名義,召集各省督撫入京,共商國事,才能團結上下,不至於再有分裂的危機。”

李春芳看著張居正,心中想明明最大的反賊就是張閣老您啊!

怎麽一入京師,就搖身一變成了大明忠臣了啊?

就馮保也被整不會了,這張居正之前上的奏章恨不得要殺到京師奪了鳥位,怎麽這會兒又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劇本了?

其實張居正也是做了兩手準備的。

如果皇帝不配合,那就撕破臉做一個跋扈權臣。

可如今隆慶已經失去了執政能力,面對這樣一個皇帝,張居正反而要擔任大明忠臣,維護皇權。

正如他思考的那樣,皇權在很多人心中還是一面旗幟,在新的旗幟樹立起來之前,如果就砍掉皇權這面旗幟,那就更沒有資本和東南對抗了。

現在輪到張居正執掌明廷,他自然要繼續用皇權這面旗幟團結一部分人,他同時需要“制憲”,也就是“民授”這面旗幟來團結另外一部分人。

至於張居正口中的這個“民”,到底占據大明國民多少比例,那就不是張居正關心的事情了。

在取得了隆慶帝禦筆簽字的詔書之後,張居正這位大明新拜的中書丞相,離開皇宮第二件事就是前往國子監。

張居正親自前往國子監,宣布明廷也要召開制憲會議,而大明的制憲會議自然不可能和東南那樣搞成一出“鬧劇”了,張居正在國子監宣布,要召集全國的“賢良文學”,齊聚京師共商國事。

所謂賢良文學,自然是有功名在身的讀書人,這也是大明主要的支持者,地方上的鄉紳地主階層。

作為科舉制度的主要受益人,地主鄉紳本來就是最支持明廷的。

在山東地區,依然有大量的地主自發組成的團練,他們雖然武器裝備不先進,但是在山東自家的土地上,抵抗東南是最積極的。

除了科舉仕途的吸引力之外,地主也最恐懼越來越發達的商品經濟。

之所以山東要搞堅壁清野,除了防備東南滲透之外,也是山東地主恐懼自家佃農南逃。

在小農經濟下,中小地主的日子其實也不怎麽樣,遇到災荒也可能會吃不飽飯。

所以很多中小地主甚至比大地主更加貪婪,對手下佃農的剝削更嚴重。

因為他們的富足,完全建立在剝削手下佃農之上。

他們恐懼東南對於人口的吸引力,東南的工坊能夠容納更多的人口,在城市裏的工坊工作,也許工作強度上和地裏耕種差不多,但是東南快速發展的經濟讓雇工的收入比佃農高了很多。

而城市中的居住環境和生活水平,更是比農村窩棚強了很多。

在山東堅壁清野之前,就有大量山東流民南下,而東南對於這些南下的勞動力也是照單全收,正好安排到了整修漕運的工程上,然後再按照能力輸送到南方的城市中。

而這些中小地主,自身也沒有足夠的知識和能力興辦工坊,在高拱推行的新務運動中,他們也是朝廷政策的反對者。

張居正在國子監的講話很快在明廷控制的報紙上全文刊登,引起了各地激烈的反響。

一時之間,各省的地方報紙上都出現了各種肉麻的頌歌,張居正一下子取得了明廷大部分地區的支持。

張居正抵達京師的第三件事,就是前往了戶部。

張居正這個中書丞相也和高拱一樣,兼任吏部和戶部尚書,主持戶部日常工作的是戶部侍郎黃秉坤。

此君算是高拱提拔的嫡系,也是戶部少數懂得財貨理論的人才,對於高拱下台張居正執政,黃秉坤一直戰戰兢兢,此時躬著身子將張居正迎入了戶部衙門內。

經過高拱的經營,戶部如今是一個龐大的衙門,還負責管理整個所有新務工坊的經營。

黃秉坤這個戶部侍郎算是個肥缺,這也是他在高拱倒台之後依然不肯辭職的原因。

“丞相,這是最近京師十三家新務工坊的收益。”

張居正卻沒有看這些賬本,而是問道:

“戶部庫存白銀還有多少?”

黃秉坤一愣,幾乎快要拿不出手上這本精心制作的假賬了。

張居正看著黃秉坤說道:“今年才過完年,京師就已經出現銀荒了,京畿一些地方甚至都已經沒有銀錢用了,這些銀子都流向了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