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潛伏的新階層

李成梁的上書內容很簡單,請求朝廷派遣一名大員前往山東,節制文武,統籌整個山東的戰局。

雖然高拱一直都對李成梁這樣的軍頭很提防,但是他也承認李成梁的建議是合理的。

政出多門,在行政上都是大忌,更不要說在戰場上了。

如今整個山東就搞了一個三巨頭,三鎮統制官王本固,山東總督陳以勤,山東巡撫韓楫,這三人每個月互相攻擊的奏章,和蘇澤最近剛出的《算學新解》的排列組合完美契合。

時而,王本固彈劾陳以勤、韓楫,陳以勤彈劾王本固、韓楫,韓楫彈劾王本固、陳以勤。

時而,王本固聯合陳以勤彈劾韓楫,王本固又聯合韓楫彈劾陳以勤,接著陳以勤和韓楫聯合彈劾王本固。

再這樣下去,別說進攻東南了,山東自己就要分裂了。

李成梁的上書有道理,可是派遣誰去山東,才能壓服所有人,指揮這一次的戰爭呢?

這就是李成梁居心叵測的地方了。

內閣首輔楊博?他資歷威望是夠的,又是內閣首輔,但是他肯定不會同意去的。

楊博已經是首輔了,打贏了還能再升官嗎?升副皇帝?

打輸了一輩子名聲都毀了,還要因此丟官罷職甚至被問罪。

楊博雖然是紙糊閣老,但是不代表他就淡泊名利,只是爭權爭不過高拱,只能當內閣吉祥物罷了。

高拱自己?

高拱還在推進新務,也不可能在這個時候去山東前線。

而且高拱對自己也有清醒點的認識,他確實不通軍務。

不擅長就是不擅長,強行去山東前線指揮自己不熟悉的軍隊,這反而是將明廷好不容易編練的新軍推向滅亡。

內閣四輔李春芳,他是靠著勸說上皇回鑾京師才得以入閣的,無論是能力和威望都不足以擔任統帥。

高拱懷念起在湖廣的張居正來。

張居正雖然對東南也是零戰績,而且還接連丟了南直隸和武昌,但是張居正屢敗屢戰,好歹在湖廣和東南對峙穩住了局勢。

這在大明的高層中,已經算是精通軍事的人才了。

可是張居正留在湖廣不能動,看來看去,明廷高級文官中根本沒有能夠擔任這樣大任的人。

那李成梁就是這個統領全軍最好的人選了。

他是京師武備學堂的祭酒,這三鎮新軍的中高層軍官都是他的學生,取代王本固擔任三鎮統制官是恰當的人選。

李成梁經略遼東過,顯然也是懂得政事的,有他在山東主持局面,好歹能壓住各方勢力。

李成梁也是對東南作戰最有經驗的武將,大沽之戰雖然說是慘敗,但是也是明廷有史以來對東南新軍殺傷人數最多的一次戰役,而李成梁也總結出不少對付東南的新戰術。

整個京師還有誰比李成梁更適合去統領山東軍民兩政呢?

總不能讓皇帝禦駕親征吧?

那萬一搞出個土木堡,不能再擁立朱翊鈞吧?

但是高拱也敏銳的感覺到,李成梁在個人野心下的包藏禍心。

比如有言官就上書彈劾李成梁,認為他的建議就和東漢末年設置州牧一樣,是要分裂大明的舉動。

漢靈帝時,為鎮壓農民起義,再設州牧,並提高其地位,居郡守之上,掌一州之軍政大權。

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地方上的野心家開始竊取州牧的職位,堂而皇之的成為一方割據勢力。

安史之亂後的唐代節度使,也是通過這種方式割據一方的。

高拱很清楚,一旦下放的權力,就很難收回來。

可是如今的朝堂又能如何呢?

所謂飲鴆止渴,不是不知道酒有毒,而是為了活下去不得不喝罷了。

“高閣老,陛下在文華殿召集諸大臣商議山東戰事。”

一名內廷的太監走到內閣前,高拱拖著疲憊的身軀再次前往文華殿。

在一番禦前的爭議後,最終李成梁的建議還是被明廷采納。

山東總督陳以勤,山東巡撫韓楫兩人出局,調回京師另有任用。

重新設立一個新職位新軍大臣,加兵部尚書銜,總鎮明廷新軍的兵馬,並且加巡撫銜掌管作戰地區的民政大權,允許在地方上自籌糧草和武器。

但是在高拱的堅持下,朝廷沒有將財政權讓出去,地方賦稅還要是要報給京師朝廷才能動用,不得擅自截留。

這個新軍大臣的人選,群臣也在朝堂爭論了半天,最後還是定國公徐文壁被推了出來。

這個結果可以說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因為這位定國公徐文壁,才是如今朝廷上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徐文壁有護送上皇回鑾京師的功勞,如果不是他的定策之功,上皇還賴在陜西不肯回來呢,所以隆慶帝信任徐文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