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於二公子的天使投資(一)(5k5,求月票)

明廷在山東這邊的情況也有“一點點”復雜。

如今明廷設總督,節制山東的全部兵馬,這位山東總督也是隆慶帝的潛邸舊人。

陳以勤,他是嘉靖二十一進士。選庶吉士,後來曾任裕王府的講官。

講官和高拱這種侍讀學士不同,高拱等於是隆慶帝的班主任,而講官就等於是某一科目的老師,雖然也能算是帝師,但是遠不如高拱親近。

但是隆慶沒有根基,能用的自己人不多,所以陳以勤這個潛邸舊人,很快就在新朝青雲直上,被委任到山東前線擔任山東總督。

可雖然是總督,但是明代的總督聽起來權利很大,實際上明代總督是“總都能督,總也不督”。

最重要的原因,是明廷的總督只有軍權,沒有民政權和人事權。

總督,這是魏武帝曹操的發明,起源自總督某某諸軍事。

比如東晉權臣桓溫,他最大的官位就是“都督荊梁四州諸軍事”,這就等於是唐代的四州節度使,不僅掌握四州軍權和民政大權,四州的官員任免也都是桓溫一言而定。

當然明廷好歹也吸收了前面的教訓,所以總督只有軍權,沒有民政權。

這也是胡宗憲這個浙直總督看起來官很大,但是他詔安的倭寇頭子汪直被浙江巡案王本固殺了,胡宗憲卻也拿王本固沒有辦法。

而嚴嵩一倒台,胡宗憲這個手握兩省軍事大權的浙直總督,只要幾個錦衣衛就能抓到京師的原因。

光有兵沒有民政權人事權,總督能發揮多大作用,最大還是要看個人的本事和後台硬不硬了。

陳以勤一直都是在做清流,就算他的後台是皇帝,但是自己能力也就這樣,他這個山東總督就變成了“總也不督”。

山東的“義軍”混亂不堪,各軍衛對於陳以勤的命令也是陽奉陰違。

而最大的刺頭則是濟州城內的三鎮新軍。

李成梁擔任了京師武備學堂的山長之後,提出了“練新軍用新人”的主張。

李成梁上書朝廷,認為之所以明軍之前屢遭敗績,就是因為舊衛所軍制的僵化,軍將世襲嚴重,很多將領老邁無能,卻因為祖上的余蔭而擔任高官。

而明軍之中,更是有不少年紀大的士兵依然在服役,這些士兵上陣都拿不動武器,更不要說是作戰了。

李成梁認為明廷新軍的軍官和士兵,應該全部選任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擔任,他正式向朝廷提出了“軍官年輕化”的主張。

對於這一點內閣輔臣高拱也對李成梁表示了支持。

年輕軍官也因此對李成梁更加支持,很顯然這些年輕的軍官,都是“軍官年輕化”最大的受益人。

李成梁就是明廷內部最大的軍頭,而內閣首輔楊博不管事,高拱就是文臣之首。

而李成梁這些日子,也通過不斷的進宮面聖,很快就獲得了隆慶帝的歡心。

這兩個人都支持的事情,這項決議很快就得到了通過。

但是接下來的事情,又讓高拱和李成梁又起了爭執。

在明廷新軍三鎮統制官的推薦名單上,赫然出現了李成梁的名字。

李成梁自然是裝作不知情,說自己根本不想要當這個三鎮統制官。

可是明眼人都知道,在明廷中已經崛起了一個邊鎮武將的團體,武將們正在將李成梁推向更高的位置。

對於武將的進攻,高拱自然是不慣著,他立刻組織自己控制的言官開始反擊,並且多次進宮,向隆慶帝面承武將專權的害處。

隆慶帝也有些猶豫不決。

一方面是東南這邊攻勢猛烈,文官領兵確實不行。

另一方面武將專權可要比權臣可怕多了,對勛貴武將打壓也是大明的祖宗之法了。

就在隆慶帝猶豫不決的時候,還是李成梁選擇了退讓。

原因也很簡單,明廷新軍無論是訓練還是作戰都需要大量的錢,而如今大明的錢袋子掌握在高拱控制的戶部手中。

最後三鎮統制官由之前在浙江擔任巡案的王本固擔任。

王本固在蘇澤進軍浙江之前,就因功勞調回了京師。

王本固是清流一黨的人,為人剛直,他不顧胡宗憲的反對擅自殺死了王直,也有著當年嚴黨和清流黨爭的因素。

後來東南新軍攻陷了京師,王本固沒有隨著上皇西狩,而是在京師中躲了起來。

在隆慶返回京師之後,王本固的履歷足夠豐富,又曾經在浙江參與過軍事,再加上他清流的身份,很快就得到重用。

王本固作為清流中少數懂得軍事的人才,自身性格又是嫉惡如仇的,他是嘉靖二十三年的進士,資歷也是絕對夠的,而且曾經作為清流先鋒在浙江和胡宗憲打交道多年,算是明廷中最懂得“東南賊情”的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