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安南故土,自古以來(第2/3頁)

他雖然得到明廷的重用,但是作為武將地位一直不高。

當年戚繼光和俞大猷一起在胡宗憲麾下抗倭,號稱俞龍戚虎,他和俞大猷也是亦師亦友。

後來朝廷黨爭,俞大猷被胡宗憲果斷放棄,成了朝廷黨爭犧牲品。

而戚繼光也因為幾次作戰不利,而被明廷貶官。

大明朝廷對於武將的態度可見一斑,戚繼光在東南遊歷了一圈,決定向蘇澤出仕,卻沒想到會被蘇澤這樣禮遇。

蘇澤拉著戚繼光入宅,果然在家中已經備上了豐盛的家宴。

蘇澤還讓方若蘭帶著兒子見了戚繼光,還對戚繼光說道:

“戚帥,若此子有領兵作戰的才能,能否教導他兵法?”

戚繼光立刻誠惶誠恐的說道:

“大都督是當世兵法大家,又何須我這等粗鄙軍將來教導世子。”

蘇澤笑了笑說道:

“戚帥忘了,我也是軍戶出身,我們東南新軍高層,都是粗鄙軍戶。”

蘇澤這麽一說,更是拉近了和戚繼光的距離。

戚繼光端上酒杯說道:“若是大都督不棄,敢不從命。”

“那我就給此子定下老師了。”

蘇澤大喜,看來戚繼光已經決定在東南出仕了。

等到酒過三巡之後,戚繼光說道:

“大都督,屬下這次來,是為了廣西的戰事。”

廣西?

蘇澤立刻明白了戚繼光的意思。

東南新軍第四旅,是戚繼光親自帶出來的隊伍,最近《警世報》一直都在追蹤報道廣西的戰事。

蘇澤又猜到了戚繼光另外一層意思。

作為軍戶出身的武將,戚繼光的仕途還算是順利,也沒有和俞大猷父子一樣被構陷,也和譚綸那種見識了大明深層次問題的文臣不同,他對大明還有殘存的“忠君”思想在。

蘇澤明白這並不是自己做的不好,就連他的老丈人方望海,以及差點被明廷逼死的胡宗憲,這是他們在成長過程中被影響灌輸的觀念,不是那麽容易扭轉的。

廣西是邊疆戰事,戚繼光主動提廣西的戰事,就是不想要領兵和明廷作戰。

蘇澤倒是理解他的想法,於是順水推舟的說道:

“戚帥是對廣西瑤亂有想法?”

戚繼光卻搖頭說道:

“廣西瑤亂已平,屬下說的不是廣西。”

“不是廣西?”

“安南。”

戚繼光說道:“屬下少時讀東漢伏波將軍傳,立志學習兵法和武藝,現在安南內亂,正是效法伏波將軍收復安南的好時機啊!”

伏波將軍,就是東漢初年名將馬援。

馬援曾經帶兵入安南,平定了二征叛亂,重新將安南納入東漢的版圖。

而馬援正是戚繼光從小的偶像,戚繼光對於安南念念不忘也是理所當然的。

戚繼光用碗筷在桌子上擺上,講起了安南的局勢。

“安南後黎朝,始建於成祖年間,當年成祖朝曾經派遣大將征服安南,但是因為安南遠離中土已久,加上派去安定安南的文臣武將急躁,安南叛亂不斷。”

“後黎國主黎利乘亂而起,自號後黎太祖,後來明廷吃了敗仗退出安南,就冊封黎利為安南王,兩國訂立黎氏向明三年一貢之例,大明不幹涉安南內政,將安南定為不征之國。”

“後來黎朝傳之數代,權臣莫登庸奪了黎家的王位。”

“後黎朝舊臣的武文淵,‘以登庸之亂,出據宣光’,擁兵萬人,意圖打擊莫朝,曾經在嘉靖十六年向明廷求助,希望明兵南下,但是明廷以安南為‘不征之國’為由,拒絕了武文淵的出兵請求。”

“如今安南的局勢,是莫朝盤踞在安南北方,舊黎朝則在南方,形成南北對峙之勢。”

“而這舊黎朝中,黎主也不過是漢獻帝,真正把持舊黎國政的,是舊黎翁婿兩代權臣。”

“先是阮淦輔佐黎主,占據安南清化府,重建了舊黎朝廷後,阮淦被毒死,現在執掌舊黎國政的,是阮淦的女婿鄭檢。”

“阮淦去世後,其婿鄭檢封為都將,節制各處水步諸營,兼總內外平章軍國重事,太師諒國公,事無大小皆得便宜裁決,然後奏聞,掌握了黎朝軍政大權。”

“此時莫朝國主為權臣莫登庸之子莫福源,要說這莫朝內部也是爭鬥不休,去年莫登庸才平定了弟弟莫正中的叛亂,穩定住了莫朝的局勢。”

“如今安南,正是北莫南黎相爭的時代,也正是我們介入安南事務的最好時機。”

戚繼光看向蘇澤,他這一路上不斷的打探安南的情況,還在潮州詢問了很多安南的商人,總算是將如今安南的局勢打探清楚。

這安南的情況之復雜,等於是將中原魏晉南北朝歷史濃縮了一遍,一個個權臣是你方唱罷我登場,整個安南是叛臣不斷,短短一百多年改朝換代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