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愚智對答(第2/3頁)

他年紀輕輕就在科舉競爭殘酷的南直隸考上了秀才,正是家族的希望,自然不可能讓他讀閑書了。

如今雖然考上了進士,也做了幾年官了,這件事依然是汪道昆心中的憾事,今天遇到蘇澤忍不住吐露出來。

蘇澤立刻說道:“這有什麽,伯玉兄什麽時候提起筆都不晚啊。”

汪道昆看著蘇澤問道:“不晚嗎?”

蘇澤笑著說道:“這有什麽晚的,自古大才有早慧的,也有晚成的,著書寫作這件事,什麽時候都為之不晚啊。”

汪道昆頓時大感知音,他有說道:“那以汝霖兄以為,應當寫什麽?”

蘇澤幾乎是毫不猶豫的說道:“。”

“這是為何?”

蘇澤說道:“詩詞之道,唐宋已然盡矣!這名家之散文,自先秦以降也是文魁閃耀!就算是曲藝之道,也有元曲珠玉在前啊。”

“一時人應該有一時人的文章,我大明朝能異於前人而流於後世的,唯有也!”

蘇澤說的也是真心實意的,是大明朝文人的優勢賽道,寫肯定要比寫詩詞有優勢多了。

汪道昆更是覺得蘇澤是自己的知己,自己只是隱約有些想法,蘇澤一針見血的指出了時文的方向。

汪道昆想到自己剛剛寫下的開頭,又擔憂的說道:“詩詞之道,在唐宋尤為是科舉正途,元禁科舉,才有文人作曲藝以寄情,這寫?”

蘇澤立刻說道:“文體有什麽高下之分?《詩經》中也有鄉野俚曲,樂府詩更是民間傳唱的。”

“就算是時人覺得高貴的秦文漢賦,也不過是當時人所日常書寫的文章,就和我們現在寫的八股文有什麽區別?”

“唐宋詩人不以作詩為恥,為何我明人要以寫為恥?”

“文以載道,文章題材只是載道的用具不同,詩詞為車,曲藝為馬,就為舟楫,後世評價又怎麽會有高低貴賤之分?”

聽到蘇澤這番話,汪道昆感覺自己都要哭了,什麽叫做知己啊!這才叫做知己啊!

有了蘇澤的鼓勵,汪道昆決定回去再寫上幾章去!

對,自己雖然寫的是風月的書,但是也是批判教育來的!

堅定了自己的創作道路之後,汪道昆更是覺得蘇澤順眼,他又說道:

“聽說汝霖兄還編了一本《古文觀止》,可是我跑遍了南平的書鋪也沒買到。”

蘇澤大手一揮說道:“剛剛增印了一百套出來,伯玉兄想要就贈送你一套好了。”

對方五百兩銀子的版權費都掏了,蘇澤自然不會吝嗇一本書,正好新一批的古文觀止印刷出來了,他從堆積書的廂房中抽出來一本,遞給汪道昆。

看著還飄揚著油墨香味的《古文觀止》,汪道昆打開目錄,竟然有好幾篇自己都沒看過的古文。

徽州文脈昌盛,有藏書的家族很多,就連他們汪家也有一座藏書樓,珍藏了很多宋代孤本善本。

但是就是汪道昆這樣出身名門的進士,也有很多名家名篇沒有讀過。

不過讀散文就不能和讀戲文那樣隨意了,這些古文的信息含量都是極高的,需要坐下來慢慢的讀。

不過汪道昆還是先翻開目錄,找到一篇自己讀過的《出師表》,文章和自己記憶中的一樣,甚至蘇澤和海瑞還對出師表中的一些內容作了注釋,將文中提到的一些歷史事件詳細的列明,讓沒有讀過三國志的人,能夠對出師表上的內容更加了解。

汪道昆更是覺得驚奇,本來他以為《古文觀止》只是一本普通的文集,這種東西其實宋代就有了,只要閱讀量大自然就能編寫,說白了這就是一個錢的問題。

論文章收錄多,你能比得上《永樂大典》嗎?這本書如今還在翰林院裏藏著呢,汪道昆在翰林院的時候可沒少讀書。

但是能給古文寫注釋就不同了,這代表蘇澤對於出師表中的各種歷史事件,對於文章的歷史背景,已經達到了融會貫通的地步,在知識獲取非常困難,一套資治通鑒是普通人幾年收入的情況下,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可以說是少之又少。

“這些注釋都是汝霖所注的嘛?”

蘇澤點頭說道:“這是我和恩師縣學教諭海瑞合注的,其中一些注釋是我考證後加上去的。”

汪道昆又問了出師表中的幾個注釋,只見到蘇澤對答如流,更是覺得驚異。

福建雖然文風昌盛,但是還比不上南直隸。汪道昆已經是博覽群書了,但是他對於《出師表》的理解都沒有蘇澤這麽通透。

這倒不是因為汪道昆的文學水平不行,而是他對於三國歷史的了解不如蘇澤,對於當時蜀漢的情況也不如蘇澤了解,所以理解文章有偏差。

蘇澤能夠注釋這麽精準,也是靠著Lv6的歷史學和Lv6的文學才能完成的,要知道在蘇澤那個位面歷史上,編纂古文觀止的吳家兩代人,耗時幾乎一輩子的時光,這才完成了這本書的編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