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縣試(第2/3頁)

如比方知府的小舅子,方若蘭的舅父李贄,中了舉人之後就四處遊玩講學,著書立傳,也被人奉為上賓,到了哪裏都有人贊助,就仿佛全國巡回演出的明星一樣。

這也是蘇澤要考舉人的原因。

考中舉人,就有了普通百姓沒有的自由,蘇澤就可以離開南平、延平乃至福建,積累造反的力量。

也因為本地舉人都不在本地,所以黃時行這個“最有希望中舉”的秀才,就成了延平府年青一代讀書人的領袖。

頗有些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的意思。

黃時行被眾人圍住,享受這種被人追捧的感覺。

這時候已經有考生提著考籃來到考院門口了。

這種籃子紮著紅繩,裏面放著筆墨硯台這些文具。

蘇澤的考藍是從於家書鋪拿的,筆墨和硯台都檢查過之後,上面沒有文字或者夾縫,再加上一些食物放在一起,連同一塊油布蓋在考藍上,蘇澤也來到了考院前。

周秀才是蘇澤作保的廩生,在他身邊聚集了一群讀書人,這些都是由他作保的士子。

蘇澤拿著互結親供單,排隊接受檢查,不過這種檢查基本上也就是形式上的,整個南平縣就這些讀書人,蘇澤又是如今南平縣有名的讀書人,很快就通過了檢查。

一陣鞭炮聲響起,這叫做“三炮”,也就是考院開門的考試鈴聲。

考試當天會放三次鞭炮,早上三四點,縣城四門和附近的村子都會放的頭炮,提醒考生做好準備。

一個時辰後會放二炮,距離考院遠的考生可以出發了。

第三炮就是考院開門的鞭炮聲,蘇澤和陪他送考的林顯揚道別,提著考藍進了考院。

接下來就是入考院的搜身檢查了,雖然明代科舉還沒有清代檢查腚眼那麽變態,但是士兵搜身的速度還是很慢的,和蘇澤一起的都是周秀才作保的考生,他們都用警惕的目光看著其他人。

廩生作保是十人聯保的,也就說只要其中有一個人出問題,其余人都要取消考試資格。

不過南平縣的縣學教諭是海瑞,南平的學風還是比較正的,倒是沒有出現夾帶作弊的人。

等到進了考院,蘇澤才知道陳朝源所說的簡陋,竟然簡陋到了這種地步。

比後世辦公室格子間還小的考棚,只有一塊木板和磚石壘起來的凳子,使用面積和蹲廁差不多。

斑駁的墻體和鏤空的頂棚,陳朝源外面下小雨裏面下大雨的所言非虛。

蘇澤拿著號牌,甲六不僅僅是考試證號,也是考試位置的標記,他很快找到了自己的考棚。

這時候蘇澤才知道,為什麽前任案首的考號能賣五兩銀子。

因為是前任案首的考棚,應該是最近修復過的,屋頂起碼是不漏雨了,墻也要比別的考棚白了很多。

不愧是價值五兩銀子的雅座!

在眾人艷羨的目光下,蘇澤走進考棚,將木牌掛在考棚邊上,等待書吏最後一次核對身份。

分發三份答卷紙,九份草稿紙後,白知縣帶領手下鎖上了考院大門,南平縣乙卯年縣試考試開始了。

在白知縣宣布考試開始後,每一個考場區域內,都有一名衛所兵舉著木牌,開始在考場區域內走走停停。

第一道《四書義》的題目就寫在了這個牌子上,考棚中的考生要先將題目謄抄到稿紙上,作答完畢之後再謄抄到打格的考卷紙上。

“不亦說乎,有朋”

看到這道題目,蘇澤就聽到了考棚中此起彼伏的嘆息聲。

竟然第一道四書義就是一道截搭題!

截搭題,就是將四書五經中兩句話,甚至多句話截取搭在一起出的題目。

這句話並不是四書五經中的原文,難度自然要比普通的單句題或者多句題難的多!

首先要通讀四書,才能知道這道題目的出處,然後還要根據截搭之後的題目作答。

其實明代科舉在貢試中很少出截搭題,但是在縣試中很多出卷的縣令為了偷懶,就偏愛出截搭題。

因為截搭題難,所以黜落普通考生特別快,有時候第一場考試,就能刷掉足夠的考生,改卷子也非常容易。

不過出題人高興了,做題人就要暗暗問候白知縣的祖宗了。

不過其實這種截搭題,倒也不是故意為難考生。

到嘉靖年,大明朝廷已經舉辦了這麽多次的科舉。

時文選刊也出了這麽多期,四書上的內容基本上都出的差不多了。

而出了科場舞弊,那主考官是要掉腦袋的。

有些常用的題目,卷到極點的考生已經將名家名篇都背熟了。

可怕就怕一個考場出兩個卷王,那出現兩份雷同的試卷,主考官還活不活了?

不過蘇澤拿到這個題目,反倒是松了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