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數學,機械和航海(第2/3頁)

這時候天空中烏雲散去,蘇澤指著天邊的北鬥七星說道;“我給林良珺講過丈量田畝的辦法,其實放在整個地球上也可以,以地球的自轉為軸,將球面分成等差的經緯度,那要確定船只在地球上的位置,只需要知道經度和緯度兩個數據就可以了。”

“而要測繪精確的海圖,那只需要將港口的精度和緯度測繪出來也就可以了。”

林默珺都已經快要被繞暈了,不過經緯度的概念並不難理解,她還是勉強點點頭。

這時候烏雲散去,蘇澤指著天邊的北鬥七星說道:“緯度並不難測,鬥星對於地球的位置恒定,只要測量鬥星的角度,就能確定緯度。”

林默珺看著鬥星,北鬥七星也被大明的海衛用來測定方位,雖然並不清楚仰角什麽的,但是鬥星恒定這個說法林默珺還是理解的。

“那經度呢?”

蘇澤說道:“我有兩法。”

林默珺愣了一下,她曾經聽說阿方索船長說過,佛郎機王室曾經發出和人等高的黃金來懸賞在海洋中經度的方法,這蘇澤竟然一下子就說出兩種方法?

蘇澤說道:“一曰天鐘法,一曰時鐘法。”

“其實說是兩個辦法,歸跟到底其實是一個方法,要確定位置,首先就要確定時間,百戶你知道時差嗎?”

林默珺搖了搖頭。

蘇澤說道:“天圓地方,日月星辰的升起,其實源自於地球的旋轉。”

蘇澤給林默珺普及起天文學知識,解釋完了時差之後,蘇澤說道:

“其實經度問題,就是一個時間問題,比如我以長寧衛的時間為標準時間,如果我航行到南洋,知道南洋和長寧衛標準時間的時差,就能知道經度了。”

林默珺已經徹底燒壞了CPU,她完全跟不上蘇澤的思路了。

蘇澤也不打算詳細的說這個天文學和數學問題,而是簡單的說道:

“我這兩個辦法,一曰天鐘法,就是以天體運行為鐘,通過天星位置來確定時差。”

“一曰時鐘法,那就是在出海航行的時候就制造一座準確的時鐘,航行到一個地方之後再根據日中時間來確定時差。”

在蘇澤穿越前的時間線上,天鐘法和時鐘法展開了激烈的競賽,一直等到近代精確的航海鐘出現,才最終決出了勝負。

天鐘法需要船長擁有高超的天文學和數學能力,才能準確的測量出經度。

而時鐘法,以其昂貴的造價,讓普通船長望而卻步,一直等到十九世紀鐘表技術發展,航海鐘的價格這才下來,能用於普通商船上。

講完了這些,蘇澤發現林默珺已經徹底暈了。

蘇澤嘆息一聲,從經緯度測量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近代東西方技術的落後,並不是某一項工藝某種武器的落後。

其實晚明的時候大明朝已經能夠自己制造紅衣大炮了,一些地方鑄造的大炮質量並不比進口的差。

航海上晚明的船隊也能夠開到印度洋上貿易,似乎也沒有落後多少。

但實際上最大的落後是在科學思維和定量分析上。

晚明確實能夠鑄造火炮,但是當時明代將領都推崇“倍填法”,認為填充越多的火藥威力就越大。

但實際上火藥裝填量和炮筒的長度寬度都是有數學上的關系的,並不是裝填更多的火藥就威力越大的。

而西方的火炮學發展已經開始研究炮身直徑和炮管長度的比例關系,從原理上研究如何制造更大威力大更大射程的火炮。

近代的落後,並不是缺乏某種武器,缺少某種工廠,這些技術層面的東西。

大明並不缺乏能夠遠航的船長,缺乏的是伽利略、馬斯基林這樣的天文學家,缺乏的是哈裏森這樣的鐘表工匠。

真正航海技術的發展,不僅僅是造船業的發展,也是天文學、數學、物理學、工程學、測量學、制圖學這些學科的技術。

一名口耳相傳,依靠各種經驗和秘傳培養的船長,比不上一群能夠系統培訓掌握專業技能的船長。

同樣的,能夠制造一門精良火炮的鑄炮工匠,也比不上能夠標準化生產火炮的鑄炮工坊。

月牙彎彎,蘇澤看著遠方的鬥星,在這個時代,無論是文科還是理科,現在大明距離西方並沒有太大的差距。

但是接下來二百年的思想啟蒙和技術爆炸,明清卻完美的錯過了。

暫時壓下這些想法,還是對付眼前的倭寇吧。

一夜無話。

一天後,蘇澤偷偷拿著望遠鏡,看到了遠方的小島。

這座小島呈現一座月牙狀,蘇澤將望遠鏡交給林默珺,她很快確定這就是東奧島。

“這就是東奧島,我小時候曾經和爹登上這座島,當時爹就說了,只要在東奧島上駐紮兩百人,修建塔樓,就可以將倭寇拒之於外海。只可惜爹上書當時的海道衙門,並沒有上官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