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神國——酆都羅山!(第3/4頁)

這裏必須提到一下震旦之地的一部奇書《山海經》,只不過跟地球上認知的那本山海經不同,震旦的這本山海經有著類似於《巨龍法典》的特殊力量。

——《山經》是巫覡之書,《海經》是方士之書。

這是震旦之地公認的一個觀點,《山經》成書的時間更早,大概是在有鱗族裔的時代,而《海經》成書則要稍微晚一點,大概是在巨龍王庭的時代,也就是震旦王朝還未誕生之前。

在信仰諸神還未出現之前,東方先民一樣是遠古自然崇拜,供奉的是‘皇天後土’,但卻並非是某位神靈,而是指天地,這是對天地的敬稱。

天地自然一直是震旦之地的最高信仰。

——引魂使【異界神侍】(挑戰等級18)?!

蕭伯納在越過了鬼門關後,就已經是不在主物質位面了,震旦之地的鬼門關其實就是一座傳送法陣,遵循的還是蠻荒天宇晶壁系的法則,跨過去了就進入了靈界與冥界交界處的神國位面——酆都羅山。

在信仰諸神開始誕生後,震旦之地的冥府變化也很大,祈並者的誕生逐漸演化出來了‘冥國’的說法,對應的民間傳聞還有陰壽和陰宅。

震旦之民認為凡間的祭祀,也能讓先祖享受香火之力,從而可以在冥國也過得很好。

所以先祖祭祀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太古時期,乃至是‘土伯’時代的上古傳聞。但是震旦之地的一切都是遵循蠻荒天宇晶壁系的根源法則,信仰之力只能影響法則的運轉方式,但卻無法改變法則的本源力量。

所以所謂的陰壽和陰宅說法,都是指冥府祈並者的壽命和居所,凡間的香火祭祀確實是可以轉化為冥府祈並者手中的貨幣,但是也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好用。

酆都羅山的一切祈並者遵循最基本的本源法則,生前實力越強的,進入神國後轉化的形態越強,自身的壽命和地位就越高。如果死者生前皈依了神靈信仰,那麽死後就轉化為神國祈並者,根據實力轉化為英魂、英靈、異界神侍、高等異界神使等等形態,而如果沒有明確的信仰皈依,那麽就會依照善惡陣營轉化為特定的亡靈祈並者形態,在震旦之地的民間傳說中將這一類強大的‘野生祈並者’稱作為鬼王。

一般來說,祈並者的壽命都在一兩百年左右,壽命抵達終點時消散跟冥府融為一體。

不過西部大陸沒有多少香火祭祀的概念,而在震旦之地如果有子嗣一直祭祀祖先的話,祈並者的壽命確實是可以延長一點,一些祖靈崇拜比較興盛的地方,甚至可以形成獨特的次位面和半位面依附於酆都的國度四周。

水睢氏死後就是進入了一個叫做‘白山黑水之地’的半位面,那是震旦少數民族信仰的祖先安息之地,在酆都國度演化為了一個小型半位面。

這要是在西部大陸,就是半神的神國,不過這裏支配國度的主導者是先祖之靈。

“蕭伯納閣下!”

“請跟我來。”這位引魂使生前應該是一位巫覡,死後轉化為了異界神侍,當蕭伯納看到祂時,祂正從一個惡鬼的腦袋裏抽出自己的藤杖。

震旦之地的異界神使基本上不會以天使形態出現,他們有青面獠牙的惡鬼面相,也有牛頭馬面的民間面相等等。

“進入神國位面——酆都羅山!”

“神格之力啟動!”

“開始演算當前神國位面的特性!”

“重力:普通重力。”

“時間:正常時間。”

“空間:無限空間。”(該位面可以無限擴張。)

“魔力塑性:酆都羅山的一切幽影系、死靈系、陰系等等負能量法術獲得額外的加持,在施展後施法等級自動+1。”

“元素能量特性:酆都羅山具備一定位面侵蝕性,一切活體生命在此地會受到負能量侵蝕,隨著生命能量的流逝逐漸轉化為不死生物形態,靈魂進入此地後會自動轉化為冥界祈並者形態。”

“陣營傾向:守序中立。”

在西部大陸是先有神靈,然後才有的神國,而震旦之地則是先有的神國,然後才有的神靈。

從最初的土伯一直演化到五方鬼帝,再到燭陰在精魂龍崇拜的信仰下真正凝聚誕生,酆都羅山的神國控制者一直在變化,而且因為跟天竺之地的連接,閻羅的神靈位格也在東方帝國時期凝聚。如果沒有東方帝國的隕落,未來真正主宰冥府的還要看是誰在世俗的信仰更強,畢竟燭陰的存在只是概念神,而五方鬼帝和閻羅的神靈位格才是其他人可以爭取的。

這就好像是國度天宇的晶壁系裏面,冥界是冥界,第一代的死神是遠古死神、萬物終結之主-耶格,其後是死亡三神紛爭之神-班恩、死者之神-米爾寇、謀殺之神-巴爾,再往後就是死者之王-克藍沃統治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