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吃煤的鐵馬(第3/4頁)

姜星火搖了搖頭:“不一樣,我們接著往下說你就知道了。”

姜星火繼續說道:“第二點就是南方糧食多,北方糧食少,而北方由於面臨邊境威脅,加上土壤、降水、作物等因素,北方數十萬衛所兵和藩王護衛兵的軍糧,是基本無法自給自足的,為了養規模龐大的軍隊,必須持續不斷地從經濟中心南方來調運糧食到北方……如果遷都到北京,那麽隨之而來的龐大官僚系統和他們的家人以及相關服務的人員,更會急劇地加重北方糧食短缺的問題。”

朱高煦本想說化肥增產的事情,但隨之就醒悟了過來,姜先生還不知道這一切,須得暫時瞞住他。

畢竟這節課講完,還剩三節課姜先生就會出獄了,最後這段短暫詔獄時光的保密工作一定要做好。

“不可以疏浚大運河,重開漕運嗎?”朱高煦忍不住問道。

“漕運就是餿主意一個。”

姜星火毫不留情地揭破了真相:“漕運損耗十倍於海運,而且極易加重百姓負擔,形成依賴漕運的利益集團,隨著時間的推移,漕運本身的成本甚至會超過運糧食的成本!換句話說,往北面運一石糧食,朝廷就虧兩石!”

從萬裏石塘運了好幾十船鳥糞回來的鄭和,對此頗有發言權。

“確實如此,海運非常方便快捷。”

朱高煦這種旱鴨子自然是不知道其中區別的,只曉得內河風平浪靜,而海上時常有狂風巨浪。

鄭和解釋道:“沿著海岸線運輸糧食,基本不會遇到什麽風浪,而且如果春夏解運去年的秋糧,到了秋冬再返回,是完全順風順水的,速度快花費少。漕運則不然,漕運沒有順風順水這一說,全靠漕工拉纖,人工花費巨大。”

朱高煦迷惑道:“那為何歷代王朝似乎都以漕運居多?”

姜星火說的直白:“海運省錢,上下各級官老爺怎麽撈錢?更何況,百萬漕工衣食所系,一旦養成漕運的習慣,朝廷敢輕易更改嗎?不怕漕工被煽動起來造反?”

朱高煦一陣默然。

歸根結底,似乎還是利益問題。

“那怎麽解決運糧的問題?無解嗎?”

“怎麽可能無解?”姜星火笑道,“當然有解,解鈴還須系鈴人,解決問題的辦法,其實就在問題本身。”

“海運的問題,就在於大家都沒錢賺,那麽如果讓海運賺錢,不就行了?”

鄭和一時愕然:“朝廷從南往北運糧食,靠海運怎麽讓大家都賺錢?運糧如果中間沒有各種名義上的‘損耗’、‘人工’,是沒法賺錢的啊,海運的賬目都是清清楚楚的,既很少損耗吃掉、又沒有纖夫的人工,充其量不過是些水手路上吃飯罷了。”

“誰說賺運糧食的錢?”

姜星火在地面從上到下分別寫下了。

廟堂中心。

經濟中心。

“定都北京,不意味著遷都,也不意味著不遷都,這個有點拗口,稍後一點再講。”

“只說廟堂中心和經濟中心的矛盾,歸根結底,不就是南糧北運損害了經濟中心南方的利益嗎?”

兩人點頭,大道至簡,問題的根源就在於利益,或者說錢。

姜星火畫了兩條符號。

↑↓

“其實解決這個矛盾的辦法再簡單不過,只要海運糧食開個頭,大家意識到海運的便利快捷,那海運就不僅僅可以運糧食,還可以運貨物!”

鄭和這時再度插嘴:“北方連糧食都需要從南方運,絲綢、瓷器、茶葉這些,也都在南方,北方如果光出錢買東西,從南向北的海運怎麽能維持的下去呢?”

姜星火搖了搖頭。

“不,北方雖然沒有錢,但有很重要的資源可以購買南方的貨物。”

“什麽?”朱高煦愈發困惑。

“煤鐵。”

“山西有煤,遼東有鐵,而北京就是這兩者的樞紐。”姜星火幹脆說道:“你們可能不知道煤鐵在未來所起到的作用,我便是這麽告訴你們,大明如果想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非得這兩者結合在一起,煤和鐵除了能煉鋼,煤還有別的作用,那便是跟燒爐子的柴禾一般,能讓一個新的動力物件持續地使勁兒,做到很多人力、畜力做不到的事情。”

“姜先生指的是?”

朱高煦根本想象不到,姜星火所說的這個新的動力物件,到底是個什麽東西。

“你可以理解為——鐵馬!”

所謂鐵馬,自然就是蒸汽機了,這也是大明進入工業變革時代所必須點出來的科技樹,當然了,姜星火現在只是這麽一說,來論證他關於遷都方案的可行性,並不代表現在就要把蒸汽機點出來,這違背他的初衷。

姜星火更希望在他的指引下,大明能培養出健全的科研與生產體系,自主地加入歷史的洪流向前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