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世界島戰爭(第3/4頁)

“但是。”

姜星火的轉折終於來了。

“這種短暫的強大注定維持不了多久。”

“原因也很簡單,沒有人能換個角度去審視這個世界,而大河文明天生缺乏海洋文明的冒險精神,所以在本島的情況還過得去的情況下,是沒有人願意冒險探索別的島嶼的。”

“而其他國家不一樣,他們的初始島嶼情況比大明差得多,又同樣面臨著人地矛盾,所以為了獲取更多的資源,他們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向外探索、掠奪、占領其他島嶼。”

“兩個島嶼、三個島嶼、四個、五個、六個,這些綁在一起,都不是得天獨厚的大明本島的對手。”

“那如果是十幾個、幾十個、上百個綁在一起,大明以一島之力,還能對抗嗎?”

姜星火的靈魂疑問讓他們不由地動搖了起來。

是啊,如果真的出現這種情況,大明能以一己之力對抗嗎?

畢竟世界有多大,到目前為止,哪怕是西征數萬裏之遙的蒙古人,也並沒有得到答案。

“所以,大明絕對不能故步自封,一定要趁著自己還是最強大的,勇敢地走出去,只要走出去第一步,後面哪怕走的勉強、走的踉蹌,也終歸是向著正確的方向走的。”

“唯有如此,大明才能控制更多的島嶼,形成良性循環,繼而舒緩本島的人地矛盾,這在之前已經跟你們講過。”

“這就如同春秋時期,在大家還缺乏動力對周圍探索時,卻依舊有一個國家,率先啟程,率先獲得更多的田地,那也就意味著,這個國家將獲得極大的先發優勢,這種先發優勢會累積到戰國時代。”

“獲取的島嶼越多,自身的人地矛盾越小,同時擁有的資源富集度越高!”

“世界島的戰爭,是一場最為殘酷的資源爭奪戰。”

“落後者,必將被先發者欺辱。”

“大海,從來都不應當是我們邊界。”

“而是新的開端!”

……

隔壁密室,大明帝國的高層決策者們陷入了沉思。

之前他們最為擔心的,無非就是下西洋會動搖大明的集權體制。

而他們……除了道衍吧,都是從內心深處,不願意大明的集權體制受到動搖的,畢竟他們都是既得利益者,一切權力、地位、財富都來自於現行體制。

但當他們明白下西洋並不會,或者說在未來很長很長的時間內,都不會對大明的集權體制造成根本性影響的時候,便對這個擔憂放下心來。

姜星火說的是有道理的,作為本島的力量延伸,任何投放到占領、掠奪、殖民其他島嶼的人們,即便是有著自治和自由的傾向,在面對該島的內外部危機,也就是本地人的反抗和其他對手的覬覦時,依舊會擁護集權體制。

同樣,這也不僅僅是體制的問題,還關乎到了華夏這個孤島的本身存在。

正如姜星火所說。

落後者,必將被先發者欺辱!

大明想成為這個落後者嗎?

對於這麽這群以天朝上國心態自居的統治者來說,當然是不想的。

沒有誰想從傲立於世界之巔的第一強者,慢慢變得落後,被從前眼中不值一提的人毒打。

可問題是,如果沒有姜星火的點醒,大明的這種心態,恰恰限制了向外探索的欲望。

畢竟,在華夏這個孤島混的好好地,周圍還有幾個小島可以鄙視,自身處於鄙視鏈最頂端,幹嘛要去外面呢?

從實際的角度出發,他們也當然可以裝作不知道。

我死以後,哪管洪水滔天嘛。

但是,事情的關鍵在於,朱棣不是這樣的人。

以朱棣這種蓋世猛男的性格,既然知道了,那就不可能裝作不知道,他怎麽可能為了偷懶,看著日後的大明被別的國家欺辱呢?

須知道,朱棣如果是個貪圖安逸喜歡偷懶的人,那麽他壓根就不可能發動靖難之役,也不可能坐在這張龍椅上。

即便是沒有姜星火的這套理論,在姜星火前世的歷史上,朱棣為了後世兒孫,也為了自己的不世之功,依舊會選擇五次親征漠北,甚至駕崩在了回師的路上。

若是別的皇帝,哪會舍得離開皇宮這個安樂窩,親自帶兵去草原上跟已經被打怕的蒙古人玩命?

為的就是朱棣的人生信條。

要麽不做,要麽做絕。

如今姜星火已經點出了“世界島戰爭”這個概念,而進取心極強的朱棣,正好又對下西洋很感興趣,那麽目光由陸地轉向海洋,自然是在正常不過的結果。

朱棣看向鎮遠侯顧成,語重心長地說道。

“大明,以後要逐漸從陸地轉向海洋,這也是朕認為能保持勛貴集團不斷自我造血,避免墮落成熬鷹鬥狗的紈絝子弟的唯一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