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秋高氣爽,惠風和暢。

碧空萬裏,天朗氣清,天空中不見一絲流雲。

大雁南飛,雁群掠過高空,短暫遮擋住陽光,在城頭留下浮動的剪影。

肅州城外旗幟林立,上百輛大車排成長龍。自城頭眺望,竟一眼望不到盡頭。

車輛專為大覲準備,車轅長出五寸,車輪增高,車板加長,裝載量遠勝往昔。

車前由騾馬牽引,車身蓋著蒙布,隆起成小山狀,用麻繩捆紮結實。

強壯的奴隸跟隨在大車兩旁,一人持韁牽引騾馬,余者推動車身,確保隊伍行速一致,沒有一輛車在中途掉隊。

全副武裝的甲士在前開路,著皮甲的軍仆緊隨其後。

隊伍最前方,一輛三馬牽引的傘車旁,雍檀持節而立,鄭重向林珩告辭。

“臣入上京,必不負使命!”

大覲日期將近,諸侯隊伍陸續出發,晉國也不能免俗。

因邊境局勢緊張,晉、楚兩國隨時可能開戰,林珩暫不能離國,遂委任雍檀為使臣,隨車隊前往上京。

此前天子壓下晉侯冊封,遲遲不下旨意,雍檀以晉使入上京,當殿質問天子,言辭犀利,有理有據。

天子被問得啞口無言,再不能壓下詔書。

雍檀一戰成名,為諸侯贊賞,各國氏族也在津津樂道。

天子被當眾落下顏面,事情不會輕易揭過。事情過去不到三載,極可能仍在耿耿於懷。他再入上京難免存在風險。

林珩有意另派他人,雍檀卻主動請纓,雍楹也支持他的主張。

“晉人無懼,開國篳路藍縷,遇艱險更要迎難而上!”

晉國勛舊彼此聯姻,家族關系盤根錯節。他們的勢力過於龐大,一度被晉幽公忌憚,扶持起新氏族與其分庭抗禮。結果事情不成,反使得朝堂分裂,鬧得烏煙瘴氣。

但有一點不能否認,勛舊威脅到君權,卻同樣是國家的基石。遇外敵,他們一樣奮勇拼殺,不惜舍命,是守護晉國最牢固的屏障。

雍檀深知此行危險,但他仍主動請命,當仁不讓。

“臣當初見天子,觀其言行,知其性情。以君上之威,晉國今日之強,天子或與臣為難,取臣性命斷無可能。”

時逢五年一度的大覲,也是放歸諸侯質子後的首次朝見,當著天下諸侯的面,除非天子發瘋,否則不會妄殺大國使臣。

退一萬步,天子變得神志不清,執政和滿朝貴族也會全力阻止。

執政有政治遠見,不會讓上京陷入絕地。上京貴族自私自利最是惜命,除非萬不得已,不會自絕後路。

“君上,臣此行看似兇險,實則安全無虞。”

雍檀信誓旦旦,勛舊鼎力支持。

新氏族中有人想爭使臣,見狀也只能偃旗息鼓,等待下次機會。

事情很快敲定,入覲的糧、布、器具和金等全部備妥,由禮官攥錄成簿冊,交給林珩過目。

對照歷次大覲,除實物之外,還應獻上百名奴隸。

林珩瀏覽過簿冊,直接大筆一揮劃去此項,改為同等數量的牛羊。

“君上,此事壞規矩,恐被指摘。”看到修改後的簿冊,禮官出言提醒。他並非真有異議,全出於職責所在。

“天子分封諸侯,定五年大覲朝見。開國之初,獻奴全為戰俘,祭祀為犧牲,全乎世情。如今時過境遷,我國人力珍貴,再獻奴隸實在不妥,故以牛羊替之。”

晉開國時,國內兵力有限,常遇胡人侵擾邊境,還有野人劫掠,國人損失慘重。當時抓獲的俘虜都是血債累累,殺之大快人心。

如今的情況截然不同。

晉國正在備戰,國內各處大力發展生產,所需人力與日俱增。國內青壯看似不少,分到各處就顯得捉襟見肘。

之前抓獲一批犬戎,暫時填補不足,但非長久之計。林珩發出招賢令,接納內附的羌夷,還下令搜尋野人,只為補充缺口。

這個緊要關頭給上京送人,還必須是青壯男女,絕無半分可能!

林珩的語氣斬釘截鐵,決心不容動搖。

禮官非是真心想勸,不過是例行公事。見林珩無意更改,也就從善如流地收起簿冊,不打算再多嘴。

史官詳實記錄林珩所言,末尾總結出四個字:君上惜人。

臨到出發日,巫在城下祝禱,蔔讖大吉,以鼓聲宣告城內外。

林珩駕車出城,親自為雍檀送行。

君臣惜別,雍檀登上傘車,在車上疊手,隨即下令出發:“啟程!”

林珩停留在原地,目送隊伍遠去。想到臨時改變的計劃,以及由此帶來的諸多不確定,對楚國和公子項又多一分殺機。

鼓聲隆隆,號角不歇,直至最後一輛大車遠去,在視野中化為一個黑點,鼓角聲才告一段落。

“回宮。”

林珩下令回宮,黑甲率先開路,護送玄車穿過城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