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大軍自豐地出發,前行兩日,遇上自西而來的飛騎。

騎士攜帶戰報星夜兼程,大腿內側被磨傷,翻身下馬時站不穩,險些栽倒在地。

“小心。”馬塘及時托住他的胳膊,幫助他站穩。

騎士心生感激,沙啞道:“多謝。”

“君上召見,隨我來。”馬塘收回手,示意騎士跟上自己,一同去往林珩車前。

君駕駐蹕一座荒廢的要塞外。

要塞原屬鄭國,為鄭莊公時建造。鄭國強盛時期,此地一度擴建城池,屯兵兩千余人。

晉烈公在位期間,晉軍所向披靡,國富民強,成為不折不扣的西境霸主。此消彼長,作為晉國宿敵,鄭國戰場失利,日漸變得衰弱,被晉壓得喘不過氣來。

這座要塞就是在當時廢棄,數年間淪為荒城。

待晉幽公登位,晉國內部氏族傾軋,十余年間無暇外顧,鄭得到喘息之機,陸續恢復多座要塞,重新在要塞內駐兵,發誓要一雪前恥。

可惜好景不長。

上京放歸諸國質子,林珩歸晉,不到兩年時間大權獨攬,一戰滅鄭,結束兩國百年征戰,將偌大疆域納入版圖。

現如今,要塞一片荒涼,人丁都被遷走,只余下破敗的房屋以及坍塌的夯土墻,記載這裏曾繁榮一時。

林珩乘坐的傘車停在要塞南墻外。

此處原本開有城門,還有懸掛的吊橋。如今城門消失無蹤,剩下空蕩蕩的門框,邊緣覆蓋焦黑,還有箭矢留下的凹痕,昭示這裏曾發生戰鬥,城門被焚燒殆盡。

吊橋也不見蹤影。地上散落著斷裂的木頭和繩索,多數半埋在土下,遇風雨侵蝕變得腐朽。

林珩單手按住車欄,極目遠眺,蔚藍天空映入眼底。一道暗影掠過頭頂,未知是流雲還是振翅的飛鳥。

“君上。”

馬塘引騎士來到近前,在車前行禮參拜。

黑甲護衛在君駕兩側,氣勢凜然,軍容森嚴。

騎士一路行來,穿過林立的戈矛,不覺神經緊繃,下意識挺直脊背。

見到林珩時,騎士非但沒有松口氣,反而愈發緊張。

他單膝跪地,雙手抱拳,逆光看向車上的國君。僅僅一眼,似被灼痛雙目,匆忙低下頭,霎時間心如擂鼓。

想起邊境軍情,騎士壓下心中震撼,取出貼身存放的獸皮,雙手平舉,正色道:“稟君上,犬戎十六部襲邊,火焚邊境村莊,殺傷邊民,掠奪牛羊。入北荒之地,現被嶺州及寧城縣令率兵阻截,公子原回師途中,傳信不日將至。”

騎士一口氣說完,手中的獸皮被馬塘取走,送至林珩面前。

為方便傳遞戰報,往來飛騎多棄用竹簡,改用絹布和獸皮。經過特殊工藝硝制,獸皮堅韌還能防水,比絹布更受歡迎。

林珩展開獸皮,快速瀏覽上面的文字。

筆鋒銳利,仿佛帶著血腥。一眼能夠辨認出,這是壬章的手筆。

“犬戎十六部?”

“回君上,確為十六部,並有羌狄摻雜,能戰的青壯多達數千。”

犬戎十六部。

羌、狄摻雜。

西境國君都在近前,此時無不面露驚容。

許伯的臉色尤其難看。

想到和羌狄達成的約定,他不免心中唾罵。

顯而易見,這些部落首鼠兩端,當面答應與他合作,背地裏和犬戎勾結,趁機南下侵擾,分明是想發一筆橫財。

若非這份戰報,他怕是仍被蒙在鼓裏。

思及此,許伯轉過頭,陰測測看向身邊的老人,質問道:“政令,你可有解釋?”

羌人同犬戎沆瀣一氣,徹底打亂他的計劃。苦心孤詣多年,一朝付諸東流。他如何不心生惱怒。

政令眉心緊擰,轉動腕上的骨鐲,速度越來越快。

“君上,羌有多部,近者為東羌。同犬戎勾結的極可能是西羌和北羌。至於狄人,茹毛飲血之徒,纖芥之患,今日俯首稱臣,明日即叛屢見不鮮,不足為奇。”

政令自認理由充分,足以打消許伯的猜疑。

許伯卻不買賬。

他的質問不僅是出於疑心,更是對項上人頭的擔憂。

見識過林珩的手段,他絲毫不懷疑劍鋒一旦落下,他和政令都將屍骨無存,許國也會不復存在。

見政令不解究竟,仍在言辭閃爍一味推脫,許伯怒氣上湧,只覺有烈火在胸中燃燒,逼得他雙眼發紅。

牢記現下場合,他強行抑制情緒,只求不表現出異樣。

可惜事與願違。

不知騎士又說出什麽,林珩向馬塘示意,後者領命來到隊伍中,找到怒意難消的許伯,行禮後說道:“君上有請。”

一言落地,四周陷入寂靜。

各種各樣的目光刺來,有了然、有疑惑、有冷漠,也有幸災樂禍。

唯獨沒有同情。

許伯深吸一口氣,不再理會政令,獨自驅車去見林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