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 夢醒時分。(第2/3頁)

天下頓時風雲湧動,無數人將目光投向北郡,投向這所向披靡的10萬精兵。

他若在武朝無外敵,他若反天下易主,他若勤王帝位易主。

李長生領十萬北郡軍團動了,刹那間天下風起雲湧,一天之內就有十幾道聖旨從京城裏發出,送往位於各地的王侯。就在全天下都在提防這位戰無不勝的將軍時,連續十日不見兵卒出北郡。

又過了幾日,百余名騎兵出北郡,他們帶著一批特殊的禮物,北夷王。

李長生籌劃5年,領軍入山滅北夷,開疆裂土百裏之地千八百群巒。一舉剿滅北方最大的威脅,200年來武朝第1次將權力的觸手伸進了大山中。

消息出,天下驚。

搖搖欲墜的武朝國運仿佛被打了一針強心劑。

李長生一如既往的駐守邊關,再也沒有任何的動作,如此持續的一年。他接到朝堂的聖旨,要調走北郡軍團的5萬精兵,用來拱衛京師。

他允了,五萬人照樣打蠻夷,擊胡騎。

這些由李武曲帶出來的士兵被打散,融入了拱衛京師的禁軍之中,部分高級將領被賜婚。與此同時隨著他們的進入,京城開始出現了許多關於李武曲的傳說。

“我們也不知道李武曲是什麽樣的人,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只要將軍沖鋒,軍功就像抓螞蚱一樣簡單。”

“將軍永遠是跟我們同吃同住,他就像一個充滿學識的老者一般,沒有什麽事情是他不知道。”

“李武曲醫術精湛,可治瘟疫。”

“將軍是李武曲下凡,帶兵打仗從未迷路,在大山中行走比那些蠻夷還懂山川走勢。”

“給將軍五百人,能打出10萬人的威力。”

等等諸如此類的傳聞,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底層百姓,對於這個戰無不勝的李武曲都非常感興趣。

但很快這種討論就被禁止了,特別是在禁軍之中,凡討論李長生者,打30大板。

又過了兩年,京師調兵,駐守南方重鎮,5萬兵再去3萬。

2萬人駐守北郡苦寒之地,若是放在以前朝廷肯定是不敢如此魯莽。但現在情況不一樣,北夷已經被李長生滅了,未來百年都不用擔心蠻夷入侵。

至於草原的胡騎,只需要守住城池即可,2萬人綽綽有余。

李長生同樣允許了,因為這裏確實不需要太多的軍隊。把軍隊派到其他地方能夠少招收一些士兵,也能夠少一些軍餉,軍餉少了百姓就可以少交稅。

同年底,萬人胡騎北下。

北郡兵力不足,軍需缺乏,部分針對到了無刀可用的地步。向朝廷要錢,朝廷無錢。向朝廷要兵,須鎮守關中。

北郡已然被孤立,或者說有些人對於李長生的恐懼,已經超出了自身的安危。李長生此前得罪了太多人,幾乎沒有給自己留後路。

沒有了老皇帝的支持,又不得新帝的信任,沒人容得下這尊大神。

他們希望李武曲能夠敗一次。

北郡抗胡,天時人和皆不在,李長生領五百精銳騎兵,繞行五百裏。在胡人攻城之際,突襲其大本營斬匪首,胡人潰散而逃。

北郡城門大開士兵魚貫而出,前後夾擊之下,滅敵八千,近乎團滅。

後李長生又點了2000名騎兵,長驅直入草原,連滅三個萬人部落,其余部落東追西趕不得已退出了北郡以外百裏。

又一大患解除。

李武曲又贏了,傳到京城大街小巷一片歡呼,傳到皇宮卻是一片死寂。

五年後,李長生二征大山,滅北蠻。

八年後,李長生征北原,滅胡部。

十年後,十五年,十八年,十九年……二十年……

李長生45歲已是兩鬢斑白的老將,雖然45歲並不算老,但多年的征戰讓他落下了太多的病根,一副早衰之相。

好在他終於掃平了一切,覺得是時候歸鄉了。而恰好同年皇帝再次駕崩,那個老皇帝有高祖之才的“小皇孫”登基。

“傳李長生回京。”

時隔20載,李長生再次歸京,他沒有帶一兵一卒,獨自一人騎馬進城。不知是否是朝堂打壓,城門放李長生進去後,便不再有專門的人迎接或者護送。

但李長生的威名早已傳遍了天下,無數人擠在道路的兩旁,滿臉崇拜的望著那白發老將,一些人不斷高呼李武曲,有甚者直接跪倒在地。

反倒是朝廷被狠狠的甩了一巴掌,李長生的威名更讓人心生忌憚。

踏入朝堂之中,見到一名20來歲的青年皇帝。

“李長生,拜見皇上。”

“大膽!”

宦官掐著嗓音怒斥道:“為何不稱臣?李將軍,縱使你有天大的軍功,也得盡臣子之道。”

“閹黨也敢與我犬吠?”李長生僅僅是眼眉微擡,便嚇得對方憋不出半個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