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二章:權力(第2/3頁)

雖然蠻夷之地惡名遠揚,但重賞之下必有匹夫,趙佗給出了官職,懸賞了財物,那些從諸子學室中畢業,又沒有找到出路的年輕人中總有幾個熱血的,心一狠就領命應諾,前往蠻夷之地想著幹個幾年,拼一生前程出來。

諸子學室在趙佗規劃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但凡事總有兩面性,比如諸子學室的興盛難免會觸碰到一些人的利益。

比如對當今的法家領頭人,文通侯李於來說,就感覺十分不爽了。

在趙佗變法改革前,法家在秦國獨大了一百多年,秦人除了軍功爵外,另一條上升通道就是進入學室學習律法,出來便可做吏為官。

所以秦人對學法趨之若鶩,法家在秦國的地位十分高,因為他們把持著一條重要的為官途徑。

趙佗這次改革變法,相當於是將昔日法家獨吞的利益抽出來,分給其余諸家。

百家受益,唯法家獨損。

這可是赤裸裸的利益沖突啊。

李於是二世皇帝任命的廷尉,法家承受的所有壓力都落到了他的身上。

如果是李斯這種老江湖,或許還會忍耐,或是另有對付的招數。

但李於年輕,又對趙佗素有偏見,見到趙佗對法家進行打擊,心頭很是憤怒。

他將李斯的教誨忘了大半,仗著自己同樣是顧命大臣的身份,有時候不免和趙佗針鋒相向。

到了秦三世皇帝二年十一月的時候,矛盾更是在朝堂上公開激化。

李於公開攻訐趙佗那些選拔諸子門徒為吏的政策,認為這些人不通律法,若是在朝堂和各郡縣為官吏,將會給天下帶來混亂。

只有法吏才是秦國能夠存在的根本,絕不可舍本逐末。

面對李於的反對,趙佗平靜對待,而其他公卿則是連番上陣,懟的李於節節敗退。

“可惡,趙賊把持國家大權,朝堂上盡是他的黨羽,將我這個先帝所命輔國之臣毫不放在眼中。此賊如今的模樣,是要學昔日的呂不韋嗎!”

李於在入宮覲見太後時,不由盡訴心中憤怒。

特別是他提到的呂不韋的名字,更讓太後李姝臉色驟變。

她先瞪了自家兄長一眼,呂不韋可是和帝太後有一腿的,這話能亂類比嗎?

不過仔細一想,如今趙佗的情況還真和昔日呂不韋有些相似。

皇帝年歲尚幼,還未加冠親政,國家大權盡由一人掌控。

而且趙佗的情況似乎還更惡劣一些,因為二世皇帝臨終前任命了三位輔國之臣共同輔佐小皇帝。

可現在左丞相王綰年紀大了,昔日統一天下時四十余歲的中年男子已經變成了六十多歲的垂暮老朽。這年紀一大,銳氣不免漸失,再加上趙佗的一些舉措符合王綰的利益,故而王綰傾向於趙佗這一邊。

這相當於是趙佗同時掌握了左右丞相的權力,對另一位顧命大臣李於進行打壓。

李姝感覺到了危險。

同時這事情還勾起了她對趙氏一族的怨恨。

“吾子乃天命帝王,向他趙氏求親,乃是瞧得上他們。趙佗妄自尊大,竟然敢拒絕先帝的要求,真是可惡。”

李姝一想到這事,氣就不打一處來。

李於聽到這話,也怒道:“前兩年我代啟明向趙佗求親,他以女子尚幼給拒絕了。呵,吾等只是求親,又非要求立刻完婚,和其長幼有何關系,大可先許下婚姻,待成年後再完婚。我看他分明就是瞧不上吾等!”

李姝銀牙緊咬,眼中有怒氣閃過。

她的兒子哪裏配不上趙佗的女兒了?

趙氏憑什麽拒絕皇室的求婚?

你趙佗是怎麽敢的!

李於同樣越說越氣,對他來說可不僅是趙氏拒婚的事情,還有法家這幾年被趙佗打壓積累的怨氣,以及雙方對執政權力爭奪時積累的仇怨。

各項矛盾已經累積的很深了。

他厲聲道:“趙佗此賊面善心惡,先帝被其所惑,以為他是忠良之臣,特詔令其輔國。哪知先帝剛去不過兩年,他便拉攏王綰,盡收朝堂大權,對我這個顧命之臣百般欺辱,真是豈有此理。”

“我看這朝堂上盡是他趙氏黨羽,天下各郡縣以及軍中皆是他趙佗舊部,天下只知有鎮國侯,豈知有皇帝也!趙賊此等威勢,恐怕還在昔日呂不韋之上,說他是齊之田常,怕是相差不多了。”

李姝眼中閃過厲芒。

權臣和君主,天然就有沖突。

在秦統一天下前的時代,可是有不少權臣弑殺君王的例子。

哪怕不說三晉分家,田氏代齊。

光是春秋弑君三十六,就有無數君主的人頭滾滾落地。

就是在秦國,亦有秦懷公被權臣威逼自殺,另立新君的例子。

她這個太後,和李於這個小皇帝的親舅舅,是君權的絕對捍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