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六章:始作俑者(第2/3頁)

在趙佗看來,劉邦當時賜民爵位,除了是想從楚漢戰爭中爭取人心外,恐怕也是因為有秦始皇給他開了這個大規模賜黔首爵位的頭,劉邦才會照貓畫虎,廣賜民爵。

不過劉邦在奪取天下後,可能也意識到爵位輕濫的壞處,對於軍功爵十分重視。

他不僅在漢五年頒布“復故爵田宅”詔書,為了獎勵開國的功臣將士,更三令五申推進軍功爵制度的落實。在漢代的戶籍和文件中,都要“名縣爵裏年”,也就是一定要記錄人的爵位,以進行身份和地位上的區別。

劉邦的重視,讓軍功爵的價值有所短暫回升。

但也僅限於此,在劉邦死後,太子劉盈即位,在即位之初就發布詔書“賜民爵一級”,賞賜天下庶民一級爵位,同時對官吏也有賜爵,侍衛他的郎官、武士等人甚至賜爵到二級、三級。

這般大規模賜爵,導致爵位快速貶值。

漢惠帝即位之初,大規模賜爵的時候,不滿賜爵位條件的郎官,可以賞賜萬錢,可見一級爵位的價格比一萬錢還貴重。

但僅過了一年,他就頒布詔書“民有罪得買爵三十級以免死罪”,而當時一級爵位值二千錢,所以庶民犯了死罪,只需花六萬錢買三十級爵位就可以免死。

一年時間,爵位價格從一萬錢降到兩千錢,可見這爵位的貶值之快。

漢惠帝開了這個即位就賜爵的頭,緊跟著漢文帝也學起來,上位的時候就下詔:“朕初即位,大赦天下,賜民爵一級。”

漢文帝在位23年賜天下民爵兩次,還算克制,不算多。不過他也開了個不好的頭,接受了晁錯的《入粟拜爵策》,也就是大規模賣爵,二級爵位上造賣六百石粟,九級爵位五大夫賣四千石,十八級大庶長則賣到一萬二千石。

而且漢文帝賣的都是空殼爵位,根本沒有什麽田宅賞賜,全是榮譽頭銜,而且只有一直買到九級五大夫才能免一人勞役,買到十八級大庶長才能免一人死罪。

漢文帝賣爵價格賣的貴,爵位權利又少,自然沒人買。

沒人買,價格就往下掉,導致軍功爵再次大規模貶值,更沒人珍惜了。

沒人珍惜,皇帝就不重視。

到了漢景帝繼位,在位十六年,賜天下民爵八次。

所以只要活完漢景帝時代,天下成年男子基本人人都有八級公乘爵位。

這樣的後果就導致漢武帝上位,想要反擊匈奴,正要以軍功爵鼓舞士氣的時候,卻發現這個體系已經玩崩了,軍功爵輕濫貶值到了極點。

漢武帝腦子一轉,又搞出一套武功爵體系,想要激勵士卒,但這東西換湯不換藥,引不起人民重視,誰都知道漢家的軍功爵是個什麽貨色。

漢武帝沒辦法,眼看軍功爵體系救不回來了,便根據軍功爵原有的精神另建《擊匈奴降者賞令》,相當於立功直接賞黃金,封侯賜食邑,這才能激勵士卒奮戰。

這也是為什麽秦代封侯極難,而到了漢武帝打匈奴的時候,到處都是因功封侯的緣故。

純粹是前代漢帝將這體系玩的崩壞,漢武帝沒辦法,只能掏出還有實利的侯爵來激勵人,也算是嘗到了軍功爵崩壞後的苦頭。

而這時候,既然軍功爵徹底爛掉了,後面的漢帝也就繼續爛上加爛。

皇帝即位,賜爵。立太子,賜爵。皇帝加元服,賜爵。皇帝改元,賜爵。有祥瑞,賜爵。有自然災害,賜爵……

賜爵數量之多,讓人瞠目結舌。

比如漢宣帝劉詢在位27年,賜天下民爵14次,其中有不只賜一級爵位的情況,累計賜爵達十六級。

不過爵位賜的多了,天下男子不可能人人都是十多級的高爵,所以漢家天子又有新規定,就是所賜予的爵位最高不能超過八級。

這就分化成了高等級的吏爵和低等級的民爵。

身為高爵的官吏,可以立功,或者被賜予吏爵,繼續往上升。

而普通庶民,接受賞賜的民爵就只能達到第八級公乘封頂,所謂“爵過公乘,得移與子若同產,同產子”,也就是民爵超過八級以上,超過的級數就要轉讓給兄弟子侄。

如此就形成了所謂的漢代“民爵八級制”。

歷代漢帝之所以樂於賜天下人爵位,大概就是秦代最珍貴的軍功爵,到了這時候已經徹底成了空頭榮譽,除了一個稱號之外,啥東西都沒有。

統治者們不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只要下一個詔書,賜給人民一個空虛的榮譽頭銜,就能表現自己的慷慨恩德,達到普天同慶,收買人心的目的,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聰明的統治者除了給出一些空頭稱號外,往往在賜爵的時候,也會伴隨著賜牛酒,減免租賦等些許利益,讓黔首庶民們對其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