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四章:徙民之策(第2/2頁)

秦王政雙目炯炯,盯得趙佗不好意思,忙低頭道:“臣之所言,是沿途觀察,深入諸侯故地了解,方能有所得。朝中諸公之所以未言,乃是需要坐鎮中樞,故而對地方情況不甚清楚,實非臣之力能勝諸公。”

秦王政不置可否,低語道:“諸侯故地問題如此之多,看來寡人砥定六國之後,當東巡諸侯故土,以固寡人之天下才是。”

下方,趙佗聽到這話,眼皮猛跳。

我明明只說遷徙六國貴族和豪強來關中,大王你咋能聯想到東巡天下?

秦王政又轉頭,對同樣臉色驚訝的趙高說道:“將趙佗適才所言擴充學室子弟來源的建言給與主爵中尉府一份,讓其議出,爵位當定在哪一等比較合適。”

“唯。”

趙高立刻領命。

趙佗心中一喜,剛才大王只說將擴充學室弟子來源的事情交給廷尉議論,因為廷尉是主管法律事務的最高機構,學室之事亦歸其管轄。

大王在那時候,並沒有立刻決定下來。

而如今,在聽聞趙佗更深層次的講解後,秦王政又改變主意,讓趙高直接將建言送去主爵中尉府,讓主爵中尉議出施行此策的爵位等級,這相當於就是當場拍板了此策,這是一大進展。

可見趙佗之語,徹底說動了大王之心。

“培養文法吏並非一蹴而就的事情,我早一點提出來,在滅代和齊國之前,就開始招收大量弟子入學室。那麽滅齊之後,或許就能有第一批文法吏出來,正好填充齊地啊。”

趙佗感覺自己完成了一件大事。

“學室之事,待主爵中尉和廷尉議定之後便可施行。”

“然遷徙諸侯之後與豪強宗族之事。趙高,你認為這事情在此時可行乎?”

秦王政突然開口,而且直問一旁的趙高。

趙高愣了愣,沒想到大王竟然將這問題拋到了自己頭上,這非常不尋常。

趙高瞅了一眼殿中同樣錯愕的趙佗,以及臉上帶著淡淡笑容的秦王政,心裏有些明白過來。

大王曾學韓非子禦下之術,所謂“上下一日百戰”。

這怕不是一個試探。

大王心眼甚多啊,這是要在軍國大事上,看他趙高是否會滿嘴附和趙佗之語。

趙高額頭上冒出汗水,他不能當場附和,也不能完全摒棄,必須得說些言之有物的話出來。

好在趙高算是心思聰慧之人,聯想到大王話中所說的是“此時可行乎”,而並非“此事可行乎”。

趙高頓時心中明了,他拱手道:“稟大王,臣認為少上造剛才所言遷徙諸侯貴族和豪強之策,確是為國好計。然在此時卻不宜施行。”

“我秦國剛伐滅荊楚,之後又有征伐代、齊之意,所需國力甚重。而遷徙諸侯貴族和豪強之人居於關中,不僅耗時且耗費軍力財力,若在此時施行,定會攪亂我秦國一統天下的大計。”

“故而臣認為大王應以翦滅齊代為先,少上造所獻遷徙之策或可緩緩,當在大王砥定天下之後施行,如此方為無礙。”

秦王政點點頭,轉頭對趙佗道:“趙高之言,卿認為可乎?”

趙佗忙道:“中車府令所言甚是。當今天下之勢,我秦國當以翦滅齊代為重,遷徙諸侯貴族之事放在其後。”

“然臣認為這兩事其實並不沖突,遷徙之策或可在滅齊之後立刻施行,效果最佳。”

秦王政眉頭一挑,趙高眼睛微眯。

只見趙佗解釋道:“我秦國大軍滅亡齊國後,可借著滅齊之威,以大軍脅迫,將齊地諸田和豪強宗族盡數連根拔起,讓他們隨同大軍一起返回關中,如此一來省時省力,且那諸田豪族在我秦軍兵威之下,何人膽敢反抗拒絕?”

“有齊地諸田開了遷徙之頭,大王再遷徙其他五國故地的貴族豪強來關中,想來他們的反抗之心會降低不少。”

“故而臣在此時提出遷徙之策,亦是希望大王能在滅齊之後,讓領兵的將軍順帶著一起實施此策,如此便可事半而功倍矣!”

趙佗雙目炯炯,盯著秦王政。

在學室和遷徙之策的一長串鋪墊後,他趙佗終於圖窮匕見。

大王,懂我的意思吧?

滅齊主將之位,考慮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