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新時代的黎明(第3/3頁)

但山西這些官田沒有重賦,所以也就不能交易。

免糧……

當然不能免糧,免山西的賦稅不免其他省份,那不是逼著其他省份造反嗎?

免糧是肯定不能免的,只不過山西的賦稅全都承包給楊大使了,至於他怎麽收就與朝廷無關了,在朝廷那邊山西就是該怎麽交稅還怎麽交,只不過這些稅收由楊大使代收然後上交,他自己不收是他自己的事,只要他每年別少了向朝廷上交的份額就行。

山西一年夏秋兩課加起來兩百八十萬石。

只要楊豐一年把這兩百八十萬石小米和麥子交給朝廷,那麽山西境內他怎麽收稅都隨他便。

但不能動鹽業。

河東鹽池和鹽引還是和過去一樣。

白紙黑字的盟約,這個當然也有,一式兩份,只不過山西百姓的那份交給楊大使代為保管,而朝廷那份當然藏在皇宮裏就跟鐵券一樣,所以只要楊大使不拿著滿世界宣傳那就相當於保密的。至於那些指揮,都頭在外面怎麽說,那個就是些刁民胡言亂語而已,如果山西百姓想核實,當然可以找楊大使看,但楊大使不會主動傳,這個時代也沒有能全國範圍傳播的。

邸報是朝廷的,肯定不會傳播。

所以朱元璋簽的很痛快。

一則他的心態上並非高高在上到絕對不能對刁民低頭,這一點很重要,在內心深處他其實明白自己和百姓是平等的,要飯時候他又不是沒跪過,二則他很清楚只要自己不昭告天下,那麽這份盟約就流傳不開,最多放在楊豐那裏,給這個家夥以後找麻煩用。

而山西百姓一邊則是承認朱元璋光復三晉,把他們從胡元的暴政下解救出來,作為對朱元璋的感謝,三晉百姓世代臣服朱元璋,以朱元璋為三晉的統治者和保護者,並稱認其繼承人的統治權和保護權。

雖然本質沒什麽區別,但皇權的定義變了。

實際上儒生們對這份盟約已經警惕起來,因為這改變了他們一直在宣揚的天命論。

他們失去了對皇權合法性的解釋權。

但是……

這份盟約又給他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因為這是民選擇了君。

民的選擇,成為皇權合法性的解釋,換句話說,民不選擇,皇權就不合法。

而儒生們,或者說他們後面的士紳們……

那也是民啊!

他們第一次獲得了制約皇權的依據。

所以,現實的好處和相對虛幻的東西相比,終究還是現實的好處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