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新時代的黎明(第2/3頁)

軍戶余丁是不斷增加的,那麽衛所怎麽解決他們的土地?

總之不是簡單一句話分地就能解決的。

“第三均田免糧。”

楊豐說道。

“大使,只要你保證山西行都司的糧食供應,並且每年保證山西工商業稅收超過目前的兩百萬石,朝廷就可以免糧,至於均田倒是最容易,陛下一道聖旨而已。這又不用朝廷出錢,朝廷也沒什麽損失,最多陛下給那些被分了田的地主點補償,給他們家一個秀才功名。”

謝成說道。

“所以,幹脆把山西的稅收承包給我?”

楊豐說道。

說話間他看著已經開始祭天的皇太孫。

這個祭天儀式是很繁瑣的,必須嚴格按照程序一步步來,袁大頭祭天過程耗時一個多小時呢!

皇太孫雖然不是以皇帝身份,但過程也要依照禮儀。

“就跟胡元時候那些色目人一樣?”

謝成說道。

這個提議倒是不錯。

其實對朝廷來說,關鍵就是這個免糧,也就是山西的每年兩百多萬石,這是北方最大一筆稅收,尤其是供應山西行都司的軍需,如果楊豐能確保朝廷不會少了這筆收入,山西行都司不會缺了這筆供應,那麽幹脆像胡元一樣采取包稅制把山西稅收承包給楊豐,反而讓朝廷省下了很多麻煩。

畢竟維持一個稅收系統,也是要投入大量錢糧的。

征收,儲運,管理,統統都是要單獨養活一定人力,但如果使用包稅制就完全不用操心了。

全是包稅商自己的。

而且這種制度也不是沒有先例,畢竟胡元時候絕大多數稅收都是承包。

“但如果讓我包稅,那麽除了鹽還是朝廷的,其他比如茶之類,在山西境內就全放開了。”

楊豐說道。

“我會奏明陛下。”

謝成說道。

其實只要不放開鹽業就行。

茶的確是目前換馬的重要物資,但這不關山西的事。

山西又沒法種茶,山西放開也沒用,反正外面還是朝廷給輸入,最多也就是在山西境內交易更自由些。

至於其他就不值一提了。

“第四,必須把各項條款,白紙黑字寫成盟約,而且要皇太孫簽名,陛下行璽。”

楊豐說道。

謝成默默點了點頭。

其實這個才是最重要的問題……

天子與百姓為盟,皇帝和百姓拉到平等的位置。

盟約……

首先得平等才能盟約,一個高高在上,一個跪伏腳下的,這個不叫盟約,雖然可以用些好聽的辭藻美化,但只要皇帝和百姓盟約了,那事實上就是兩邊沒有高低之分。好在這不是謝成需要操心的,而且這時候的皇帝本來也就是從最低等級的百姓起家,要飯的嘛,沒的再低了,再低是奴婢,但奴婢不算百姓,就庶民這個身份而言,的確沒有比皇帝起步更低的。

所以他應該不至於對這個問題太在意。

就這樣在皇太孫祭天的過程中,楊豐和謝成分別代表談判雙方,提前完成了這場談判的核心內容。

而皇太孫在寰丘上,在數十萬百姓矚目中,一身袞冕繼續著祭天儀式。

整個過程持續半個小時,隨著燎爐內昭告上天的祭文焚燒,在大明攪得整個北方人心惶惶的河神事件算是正式落幕。

至於接下來的談判沒什麽懸念。

楊豐的四條全答應了。

然後是歸明還是歸宋的選擇,至於這個選擇也沒什麽懸念。

條件都答應了,當然選擇回到大明了。

而山西百姓選擇回到大明的消息傳到京城後,第二天皇帝陛下宣布大赦,而且不僅僅是大赦山西,全國的大赦,這樣就不是被山西刁民們要挾的,而是皇帝陛下因為夢見大宋諸帝都跑來感謝他,所以一時心情極好,感覺自己終於可以四海升平,所以才一高興就大赦的。

軍戶分田也變成了軍戶制度改革,只不過這個改革不能貿然,所以需要一個試點來試驗一下,最終選擇山西都指揮使司作為試點。

山西的均田……

這個變成了山西地主踴躍獻土……

獻土換功名,獻上一百畝地的換一個秀才功名,獻上一千畝地的換一個舉人功名。

獻一萬畝地的,直接賜同進士出身。

不過山西也沒有一萬畝的大地主,所以實際上就是換一堆秀才舉人。

然後這些土地由皇帝陛下賜給那些佃戶耕種,不是分地,是那些地主們為了自己子孫的功名,非要把地獻給皇帝,皇帝拿來當然也沒用,所以仁慈的皇帝陛下就把這些地分給原本耕種的佃戶,不過這些地算是官田,佃戶們有耕種權但沒有交易權。

官田是要重賦的。

而官田可以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