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東北大開發(第2/3頁)

讓這種制度趕緊被拋棄。

“再比如奴婢。

這個在我們時候同樣是不可理喻的。

當然,雇傭是可以。

這一點在北宋末年基本上就快變成完全的雇傭了,雖然南宋因為理學的做大,又開始出現農奴,但大明在這一點上,還是算倒退。這個的確不能說皇帝陛下責任,畢竟以他的歷史知識,在最初制定制度時候,恐怕不可能知道這些。

第三,賤籍。

雖然我支持部分人的確應該打入賤籍,但我們那時候的確沒有。

甚至都已經沒有兩百多年了。

第四,軍戶制度。

這個目前來講是不錯的,但事實上很快就會變成最主要弊端。

維持義務兵役是必須的,但不是挑出一部分人做軍戶,而是針對所有人口的普遍義務兵役制,也就是說應該所有人都是軍戶。

第五,宵禁。

想要商業繁榮就不應該宵禁。

至少目前的宵禁是不合理的,北宋宵禁就可以借鑒,不是廢除這個制度,而是把宵禁時間延後到三更,三更以後還在外面的,的確很難保證不是什麽盜賊。但目前這樣一更三點就禁止出門,這個的確不合理,畢竟白天老百姓都有工作,也就是晚上能有時間出來。”

楊豐說道。

他得系統化的改造明朝的統治階級思想。

“但一更三點後一片漆黑,百姓出門能幹什麽?”

郭英說道。

他依然還在鎮守遼東。

他和其他勛貴不同,朱元璋對他是絕對信任,其實朱元璋殺那些功臣從來不包括郭英這種級別的,因為這是真親信,自己人,其他那些頂多算合作夥伴而,生意做大踢開合作夥伴是必然。

但親信不一樣。

“只要你們放開,老百姓自己就會解決這個問題,而且其實也並不難解決,專門設立官營夜市,官府提供交易場所,然後裏面提供照明,但對攤位收稅。

另外城門也不應該關閉,允許外面的人入城貿易。

然後城門再收一遍稅。

最後你們就會發現官府的收入大幅增加了。

這就是北宋的模式。

開放夜晚商業,然後收稅。

最終開封城一年商業稅高達四十萬貫。”

楊豐說道。

“盜匪混入作亂該如何?”

郭英說道。

“你們因為害怕盜匪混入作亂所以放棄大幅增加稅收的機會?這個思想就讓人費解了,再說盜匪因何而生?還不是窮?如果做個小商販的收益,就能超過做盜匪,那誰還會去做盜匪?如今那些所謂的盜匪,有多少其實都是因為你們的各種限制不能正常做生意,所以亦商亦盜的所謂盜匪?

民間有需求自然有流動。

你們各種限制不準,那自然就有人被逼的鋌而走險。

人人都有錢賺誰會冒殺頭危險?

商業應該是開放而不是封閉,貿易應該是流通而不是禁錮。”

楊豐說道。

他其實是想鼓動遼東這些家夥仗著天高皇帝遠,偷偷先搞起來。

這裏有這個條件。

畢竟離著京城遠。

而且作為邊疆區條件艱苦,對他們一些能夠增加收入的努力,哪怕就是擦邊的,朱元璋也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他也知道把這些軍戶扔到這裏的確有點對不起他們,現在他們能自己找到賺錢渠道,那他再幹涉就容易引起不滿了。

現在這些家夥已經在擦邊,比如遼王的罐頭鹽分越來越高。

都能直接當鹽用了。

但他這不算私鹽。

也不算鹹魚。

畢竟法律上完全屬於空白,雖然這個問題對老百姓沒用,官字兩張口,可他是藩王,官字幾張口也沒用。

至少在朝廷修改鹽法,給罐頭設定含鹽量前,他就是把罐頭搞得可以齁死人,那也不違反鹽法。

朱元璋不懂嗎?

他當然懂。

可他也知道把自己兒子扔到遼東的冰天雪地,至今連王府都沒有,全家住帳篷,開荒還產量只有江南的四分之一五分之一,這樣的環境你總得給他個賺錢的門路啊!

同樣開原的將領們也已經在開采銀礦。

這也是擦邊的。

因為朱元璋並沒批準開采。

他是懂的,在那裏開采銀礦,意味著遼東需要養活更多脫產人員,或者說需要從南方運更多糧食,而這明顯是違背他原則的。但他對開原那些將領的開采依然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采取默許態度,至於原因差不多,畢竟那裏比廣寧還苦。而且開原的這些將領,很大一部分都帶兵跟著朱棣朱植在會寧作戰的,那種連蒙古人都想走的鬼地方讓人家長期作戰,你不給點好處行嗎?

那麽現在鼓動遼東集團,為了增加收入,偷偷摸摸開放商業,估計朱元璋也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