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一章 康熙背水一戰,中山不動如山!(第2/3頁)

同時,明軍一、五軍團所屬的八個師的師長,以及第一軍團長王全,也都跟著師屬騎兵一起過了河。在王全和底下的八個師長的指揮下,已經過了北沙河的八個步兵營、八個騎兵營和八個炮兵隊,總共一萬六七千人外加48門6斤加農炮,在最短的時間就完成了展開!

而在清軍那邊,康熙的大軍則從界河北岸的宿營地通過浮橋進入界河南岸戰場。這一次康熙帶來鄒縣的軍隊一共是七旗新軍七萬余人,侍衛親軍三千余人,康親王傑書的藩軍一萬幾千,總兵力大約九萬。

不過這九萬大軍也不能都跨過界河,後面的鄒縣還有白馬河沿線也須留兵防守。所以康熙就把瓜爾佳·朗坦指揮的鑲白旗兵馬留在了界河北岸,因此跟著他過界河的兵馬總共就八萬上下,人數比起明軍還略少一點兒。

除了人少之一點之外,康熙的後路也不大穩。因為原本用於進攻濟寧和滋陽的十萬明軍中的一部分甚至全部,現在很可能正向白馬河一線推進……他們要過來了,那康熙可就腹背受敵,再怎麽背水一戰都不好使了。

十月初七上午,八萬清軍首先到達界河南岸的陣線位置,界河南岸的原野,全都被紅、黃、藍、白等顏色所覆蓋,陣線上滿是披著棉甲或套著胸甲、板甲的戰士,一個個整齊的橫陣、縱陣,都在號鼓聲中展布開來,各旗各軍的旗號,在曠野上獵獵飄揚。

清軍的戰線拉得很長,呈現出東北——西南走向,東北從界河鎮開始,西南止於獨山湖附近。由界河鎮向西南數,分別是正紅、鑲紅、鑲黃、鑲藍、正藍和康王府藩軍。

而康熙本人,則在三千侍衛親軍白甲兵的護衛下位於大軍的最後。

所有的旗、軍都是兩線布署,皆以步兵橫陣、縱陣在前,騎兵馬隊在後。其中步兵橫陣、縱陣又分成前後兩列。而組成單個橫陣、縱陣的部隊都是營一級(八旗新軍翼以下,康府藩軍旅以下都是營),各營陣列之間,前後間隔約五十步,左右間隔約二十步,互相可以以火力互相支援,也方便第二線的馬隊進出。

步陣之前則是火炮!

現在清軍已經淘汰了子母炮,而且也不再用臼炮(威遠將軍炮)打野戰了,野戰炮兵清一色都是“長管炮”(加農炮),總共就兩個型號,分別是6斤長炮和12斤長炮,每個旗、軍都有一個炮營,每個炮營都配備18門6斤長炮和4門12斤長炮,滿編的情況下,清軍在界河南岸的部隊應該有126門6斤炮和28門12斤炮,總共154門大炮,不過今天實際到位的火炮,只有134門,其中6斤炮110門,12斤炮24門。

另外,除了傑書的藩軍步兵采取了燧發槍和火繩槍混編之外,其余的旗軍步兵一律配備燧發槍,而且還都有套筒刺刀和定裝空腔彈(並不是全部定裝空腔彈,而是每人發5發定裝空腔彈)!

這八萬大軍一展開,那可真是軍陣如墻,刺刀如林,騎兵如海,火炮成行,太陽光底下,刺刀的寒光,炮筒子的金光(都是銅的),胸甲的白光,交織在一起,那叫一個耀眼奪目。

歷史上那個鴉片戰爭中的英吉利龍蝦兵要在戰場上瞧見這種成色的清兵,高低得改打“大英禁煙隊”的旗號……而讓清軍取得如此巨大進步的最大功臣不是別人,正是李中山,也就是這支堪稱當今天下第三強大陸軍的大清新軍的頭號死敵!

一個高水平的敵人,有時候就是最好的老師!

當然了,康熙也的確是個好學生,而這一屆的八旗兵,無論含滿量如何,都比後來那些見賊才逃的上勇強太多了,無論是學習能力和實幹精神,都不是後者能比的。

要不然,老師再好,學生自己拉胯,那再怎麽教也不會啊!

在康熙的軍隊完成布陣的同時,天下第一或是第二(大明和法蘭西誰強誰弱不好說)強大的陸軍,大明陸軍北伐軍的第一、第五兩個軍團,也完成了展開。

和清軍相比,他們的行軍布陣水平還是要強出一截的,清軍是到達前沿之後再慢慢展開布陣,而明軍現在已經到了可以執行大縱隊行軍和在行軍途中快速完成展開的水準了!

如果清軍和明軍今兒是同時抵達界河南岸戰場,恐怕不等清軍布陣完畢,明軍就要發起沖擊了!

不過由於清軍采取了後退交戰的戰術,所以他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完成布陣,而晚到的明軍,就只能發揮他們快速布陣的能力,在先頭部隊的掩護下,快速布陣了一個步兵在中、左,騎兵在右翼的大陣(左翼的獨山湖)。

這個大陣的走向也是東北——西南,大體上背靠北沙河布置,因為北沙河水淺,有多處淺灘可以涉渡,所以算不上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