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豪強(第2/2頁)

這一批人,基本都出自句容縣,袁振父子算是土生土長於江南,但嚴格意義地來說,袁家並不能算是南方人。其祖籍為蔡州,袁振祖父早在唐末時期就為避戰亂,舉家南遷,其父曾投軍,還做到了軍校,不過在與吳越的戰爭中受了重傷,因而退役歸養,不過前前後後也積攢了不少家產。

等傳到袁振手中時,袁家已融入了句容,在當地徹底站穩腳跟,有田產四十余頃,同那些巨富不能比,但也是小有名氣了,怎能不被盯上?

受到環境的影響,袁振也是個文化人,飽讀詩書,習練經文,並且有些見識,看到了金陵朝廷的崩亡形勢,也沒有謀取科考出仕,只是經營著自家的土地、財產,安安靜靜地做這個“田舍翁”。

並且,雖然家裏擁有兩、三千畝田,但與那些橫行鄉裏的豪強不同,很少張揚,家風也嚴,還屢有善舉,在句容當地頗有聲譽。

然而,自詡本分袁振,在朝廷的大政之下,也難稱“無辜”了,在強權面前,所謂的財富、名譽,都成了虛妄,都抵不過官府一紙公文,一道命令。

在韓熙載到任,著手遷豪事宜時,很多人都慌了,為之奔走、聯絡,想要逃避,乃至抵抗。和所有人的反應都一樣,一開始是不信,後來是觀望,然後隨著形勢不斷緊張,開始慌張了,然後也開始謀求免遷,畢竟,朝廷不可能把江南所有的豪強地主都遷走。

袁振也做了不少努力,走門路,托關系,然而效果很差,他所寄希望的人家,很多人都自身難保。果然,袁家也收到了遷徙的命令,限期一月準備。

人被逼急了,總會反抗的,袁振雖是文人,也動過心思。然而,隨著各方面的消息傳來,果斷認慫了。有一些態度強硬的豪族,為了對抗遷徙令,直接置之不聞,甚至糾集宗族、鄉民、佃戶,據莊園固守抗拒,這大概是最愚蠢的做法,十幾家這般做的大族,被抄沒家產,發配流放,成為了典型。

後來,江南土豪們發現了,朝廷是根據土地的多少而定遷戶,於是就有人動了心思,將自家的土地分與族人、佃戶,借以攤薄自己的土地。

果然有效果,袁振也就跟著這樣做了,然後沒有多久,官府的命令來了,讓百姓們根據現有土地情況,上衙門登記,今後兩稅收取,以此為憑。如此,官府的用心,一目了然了,就是要分他們的地,憤怒的同時,也松了口氣,在很多人看來,如果能夠少些土地,就避免被外遷,那也是值得的,只要根本還在,將來就有希望,日子還長著了。

然而,實際情況是,朝廷的遷豪政策,在韓熙載的主導下,仍在繼續進行,袁振後來也收到了句容縣十分強硬的遷徙令。那個時候,他才慢慢地意識到,朝廷或許不只是簡單地為土地問題。

付出了不小的代價,努力卻全部付諸流水,當得知外遷不可避免,袁振無奈,只能退而求其次,希望能遷到湖南。結果也是顯而易見的,都想去湖南,最終比的還是誰占先機,誰有關系。

而袁家屬於,既丟了先機,關系也不夠硬的人,最終只能同句容、溧水的這一百多戶豪強地主一起,踏上北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