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講師胡立新(第3/3頁)

“而讓我們的球員學會用腦子踢球,最好的階段,也是唯一的階段便是青訓時期。這就要求我們的青訓教練也要具備同樣的思維。如果我們的教練只會讓自己的球員用最偷懶的方式踢球,又怎麽可能培養出具備思考能力的球員呢?

“兩年前,我曾經在某個足球培訓機構看見他們的‘金牌教練’,一個擁有亞足聯C級教練證,某大學體育系的畢業生,是這麽訓練小球員的:整堂訓練課就是放兩個球門,然後讓十幾個九歲的孩子追著足球跑。還美其名曰是讓小球員們保持對足球的樂趣……追著球單純跑步有什麽樂趣呢?我沒想明白。有誰會對跑步這件事情感到樂趣?那他應該去練田徑,而不是練足球。

“而四年前,我去西班牙看世界杯,在馬德裏就看見同年齡段的孩子們已經知道利用場地寬度,拉開空間送出直塞球了。小球員之間的差距,其實就是我們教練和西班牙教練之間的差距。

“我們很多教練員,認為教孩子踢足球,就是教授他們踢球的技術。但實際上我認為讓孩子們保持對足球的思考能力,教會他們足球思維才是更重要的。

“再舉個例子:很多教練都有在帶領孩子們訓練、比賽的時候,大喊大叫的習慣,大聲告訴球員們應該這麽踢,應該那麽踢。但我個人覺得,這麽做除了彰顯自己的教練權威,在場邊刷存在感之外,對小球員百害無一利。因為你們已經把答案告訴孩子們了,還需要他們動什麽腦子呢?不知道該怎麽做的時候,就會去找教練,希望教練把正確答案告訴他們。到最後我們培養出來的是球員嗎?不,是提線木偶。

“……有一些很基礎的理念和習慣,在歐洲是要求球員在十五歲之前做到及格的。但在中國國內,大多數U19的球員還在學。比如接球前回頭觀察這麽簡單一個事情,國內有幾個球員能做好的?夏小宇為什麽能夠在羅馬城這樣的意甲強隊中成為核心?就是因為他具備出色的觀察能力和方向感……

“對於那些想把孩子送上足球道路的家長們來說,其實國家隊成績好壞、聯賽繁榮與否、職業教練水平怎麽樣……這些因素的影響力並沒有大家以為的那麽大,畢竟離他們的孩子太過遙遠。真正能夠讓他們下定決心的關鍵因素,其實是基層足球教練的水平有多高。現在足球運動越來越普及,家長中懂球的球迷也越來越多,他們或許沒見過豬跑,但他們吃過豬肉。所以一個青訓教練水平究竟怎麽樣,其實他們多少都能看得出來。還用過時的理念去指導小孩子,往大了說不利於中國足球的未來,往小了說不利於大家的績效獎金。

“……在歐足聯C級教練員的理論考試中,有這樣的題目:如何訓練球員的平衡能力?如何用畫圖方式解釋人體膝蓋構造?球員每天攝入糖、脂肪、蛋白質的比例是多少?大家看看,頭腦簡單的人怎麽做教練?沒有學習能力能不能行?我們不能指望一群自己都不願意動腦子的教練能夠教出來善於思考的球員,所以在座的大家,無論什麽時候也要繼續學習、提升和進步。

“不要認為青訓教練遠離職業足球一線,就可以放松對自己的要求。恰恰相反,我認為越是青訓教練,越需要時刻了解世界足壇的流行趨勢和戰術演變,甚至還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因為你們現在培養的球員,是要等到十年後才可能踢上職業比賽的……我很高興看到今天來聽課的大多數人都是年輕人,年輕人學習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要比我這樣的老頭子強。而你們是中國足球的地基,你們越好,中國足球的未來才可能越好!”

胡立新的話說的不客氣,但是教室裏沒有響起不滿的喧嘩,也沒有人擺爛躺平。

大家都在認真聽講、做著記錄,不少人臉上浮現出思索的神情,還有人和自己的實踐工作一結合,便恍然大悟地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