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一章 大漢,如閃電一般歸來!(第3/3頁)

但是,這能夠成功嗎?

當初面對班超,焉耆國也和三個小弟結成同盟,激烈對抗,但最終還是戰敗,這充分證明了焉耆國聯盟的實力也不如漢帝國,既然如此,抗爭下去還有意義嗎?

漢使傳首結束、繼續向西奔馳之後,焉耆國內很快出現了兩種聲音。

第一種聲音,是主戰派的聲音,他們強烈的不想要繼續生活在漢帝國的傳統秩序之下,他們渴望自由和霸權,希望可以做人上人,而不要腦袋上頂著一個漢帝國爸爸。

他們建議龍獷執行徹底的敵對策略,趕在漢帝國重返之前,立刻將墨山國、危須國和尉犁國吞並掉,然後統合他們的人口、兵力,組織一支強大的軍隊,與漢帝國分庭抗禮,堅決不認同漢帝國在西域的霸權。

這是一條艱難的道路,稍有不慎就要翻車,還會覆滅,失去一切,因此主戰派的聲音比較小,只有少數軍隊將領和鷹派宗室表示支持,比如龍獷的叔叔和弟弟。

與之相對的就是聲音更大、支持者更多的主和派。

他們認為漢帝國實力太強,焉耆國不管發展多少年都不是漢帝國的對手,所以不應該對抗,而應該吸取前輩的經驗,選擇臣服,並且努力在漢帝國的宗藩體系中向上爬,爭取站在一眾藩屬國的腦袋上,不做孫子,爭做兒子。

藩屬國也有地位高低之分,也有兒子和孫子的區別,還有親生和過繼來的區別,咱們既然打不過,那就認了,在體系之中力爭上遊,做親生兒子,踩在那些孫子的頭上,不也能作威作福嗎?

而且以漢帝國對親兒子的好,說不定未來焉耆國的日子會過的比現在更好!

這種聲音很響亮,支持者很多,與之相比,主戰派的聲音就小多了,很難得到支持,在會議上,主戰派的建議甚至被主和派嘲諷,覺得他們是不自量力,自取滅亡,早晚要完蛋。

所以現在最該做的事情,不是軍事對抗,而是立刻派人去雒陽向漢天子表忠心。

龍獷對於這樣的建議,鐵青著臉,實在是無法接受,可是那麽多人反對的情況下,他又該如何扭轉局面呢?

關鍵時刻,龍獷的弟弟龍衛站了出來,他一臉憤怒的走到了那個喊求和聲音最大的官員的面前,拔出自己的刀,一刀捅死了這名官員,把周邊的人給嚇得肝膽俱裂。

“先人的恥辱和鮮血就在眼前,我們作為後人,不想著為先人雪恥,居然還要跪在地上懇求仇人的施舍,甚至為此沾沾自喜,這難道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嗎?我們手上有刀我們有勇武的士兵,我們有健碩的將領,為什麽不去戰鬥?

漢國的確強大,但是漢國出兵遠征,耗費巨大,我們就在本地作戰,多堡壘,多險要之地,就算不能正面挫敗漢軍,只要堅守,等漢軍耗盡糧秣,就等於是獲勝了,明明有獲勝的機會,卻要放棄這個機會,心甘情願給人做奴隸,這就是你們的意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