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六章 吏和官(第3/3頁)

至於人渣問題,自有法律可以作為應對手段。

一場考試,可以為國家治理解決一半的問題,功莫大焉。

在劉備的規則之中,吏部的內部考的內容和太學、學府裏教授的差不多,除了少數理論方面的內容,大部分都是實操性質的。

因為選拔的主要是吏員,都是些辦事崗位,所以對實操的要求比較大,且因為大部分的崗位需求在地方,在集體農莊和縣府,一般來說對農業方面的知識需求量會格外的大,要求也會很高。

和農業生產相關的知識,包括天文地理,包括水文環境,包括農作物的種類和生長習性等等,都是一等一重要的事情。

當然了,針對這方面的工作,也有對稅務吏員的要求,這一波吏部考試,也有著對稅務官員的大量需求。

因為度田法令成功推動之後所帶來的全新局面和新稅法的頒布,目前來看,朝廷需要相當多的稅吏來貫徹執行新稅法的要求。

因為不想擴招人員招的太兇,所以劉備提前已經對朝廷中一些不怎麽重要的閑散部門發起了重組。

很多沒什麽事情的閑散部門比如圖書管理員之類的職位被劉備大規模裁撤,基本上十個崗位九個都被取消,取消之後空出來的人就被安排到了稅務崗位上轉職成為稅吏。

劉備認為那些閑散部門本來就沒什麽事情,一杯茶一本書一坐一整天,白拿朝廷的俸祿,還不做什麽正兒八經的事情,屬實是浪費。

所以在度田令發起之後,劉備讓吏部統計了一下朝廷裏面的清水部門和清水部門的官吏人數,以及他們負責的事情,認真的考察了一下,然後得出了一個結論。

這些閑散部門裏如果有十個人的話,它本身需要做的事情和擔負起來的職責,實際上只需要一個人加加班就能完成,剩九個人就相當於是在騙朝廷的錢,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

據說某些職位開國之初也是沒有的,而是後來為了權責細分逐漸添加進入的,但是加人之後不僅沒有提高工作效率,還因為權責細分的不夠完善而導致了互相扯皮、推卸責任的問題。

於是官員人數增加了,辦事效率卻降低了。

閑散部門開始變成懶散部門,越發的臃腫、無用,更要命的是這些人往往是官,不是吏,福利待遇普遍更高,屬於是占著茅坑不拉屎了。

這些人劉備是無論如何都無法容忍的,所以劉備決定推動他們的轉職,順帶著把這些毫無意義官職給取消掉,精簡官員崗位,減少朝廷在養官方面的開支,優化投入產出比。

度田法令成功之後,劉備攜大勝天下之威對這些閑散部門裏的懶散官員發起清算,成功做到了對閑散部門百分之九十的打擊,即閑散部門當中官員的百分之九十都被迫轉職,只有百分之十能被留下來繼續從事原先的工作。

盡管如此,因為人手極大削減,這百分之十剩下來的人也無法繼續閑散了,他們必須要過上比較有壓力的日子,整個部門的事情壓在他們腦袋上,雖然簡單,卻需要他們加班加點才能完成。

過去的閑散生活一去不復返。

然而他們卻不敢有什麽意見,他們甚至還要慶幸自己被留了下來,沒有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