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六章 吏和官(第2/3頁)

現階段雖然還不是召開科舉考試的合適時機,但是因為人事權力已經徹底被他掌控,沒有人可以質疑他的人事權力,所以在人事方面,劉備已經開始使用考試的方式來選拔新的官吏了。

帝國人事權力現在全歸吏部,吏部掌握全部的選拔權力,而主要選拔的對象就是雒陽太學和各州州學的學生,擁有這個身份,你覺得自己的學識可以,那麽就可以來參加雒陽吏部舉行的內部考試。

而考試選拔出來的基本上都是吏員,這是劉備對吏部選拔考試進行的一些基本規則的確定。

因為官員和吏員的職責不同,官員的職責明顯更重,對民間承擔的責任也非常重大,沒有經驗是很難做好官員的。

古代科舉考試的一大弊端就在於選拔了一些沒有做官經驗的純粹的新人前往地方做官,以至於鬧出了不少搞笑的事情。

所以朱元璋在給新科進士們授官之後,還要給他們分發在地方做縣官的必讀手冊,給他們搞臨時培訓,以防止這些二愣子被地方的吏員給騙得團團轉,被賣了還要給他們數錢。

朱元璋能打出這樣的補丁,只能說明此前,這樣的事情已經不止一次的出現過了,甚至已經成為了足以讓皇帝感到重視的嚴峻問題。

新人確實不容易做好一縣主官,雖然這年頭地方人口數量不多,但是官員也要為這些地方的人命負責,稍有不慎,搞出人命事件,人家也要埋怨朝廷。

所以劉備的打算就是將考試選拔的人員限定在吏員的範疇,然後打通從吏員到官員的選拔階梯,讓吏員成為官員的預備軍。

想要成為正式官員,就要先通過吏部考試擔當基層小吏,積攢充足的經驗,然後做出成績,再通過進一步的官員選拔考試,由此成為帝國官員。

想想也是,帝國將近十七萬的公務人員,正兒八經的官員、權貴只有七千多人,剩下的全是小吏,從政經驗最豐富的,除了官員本身,也就是這群小吏。

最主要和民眾打交道的、貫徹朝廷治理目標的,也就是這群小吏。

他們能不重要嗎?

他們的素質和行事作風能不重要嗎?

他們的表現,基本上可以代表民眾對朝廷的看法,他們的執行力度強弱,就代表著朝廷執政能力的強弱,他們的種種表現,基本上就代表了漢帝國的一切。

而在過去和未來相當多的時刻,官和吏之間是無法互通的。

發展到宋明階段,吏員無法成為官員,但是因為流官制度的確立,官員在地方上的根基反而遠遠不如吏員那麽深厚。

誠然,這對朝廷治理是有好處的,因為官員身份畢竟更高,要是再掌握太多實權,就會讓朝廷擔憂了,而小吏雖然有實權,但是沒有名分,最多危害地方,害不了整個地方的大局。

所以不如讓官和吏互相鬥法。

只是越往後,負面影響越大。

想想也能明白,地方縣官一任兩三年、三四年,就走了,而一些小吏甚至從生幹到死,一人能伺候十幾任縣官,以至於有所謂鐵打的吏員流水的官之說。

發展到後期,很多吏員職位事實上成為了地方部分中小家族世襲的職位,靠著壟斷這些掌握一定地方實權的吏員職位,部分地方家族反過來成為了朝廷流官的重要依仗,沒有他們的配合,反而很難治理地方了。

他們沒有很高的地位,卻是地方上的無冕之王,三五個九十個吏員家族勾連起來,足以壟斷一個小縣的基本實權,對付那些十年寒窗苦讀出來的書呆子,一拿一個準兒。

當然了,他們不會正大光明和官員作對,人家畢竟在身份上和吏員是完全不同的區別,但是只要哄得好,就能騙的住,只要能騙的住,就能去做很多他們想做的事情。

因此,劉備吸收了這方面的經驗教訓,認為朝廷對地方吏員的素質和任命也要有基礎的把控,只靠七千多名官員權貴治理不了天下,沒有剩下來十六萬的吏員的貫徹執行,是搞不好政治的。

正如劉備設立律法學府,對二十萬郡國兵的素質進行考核、培養,進行一個基本上的把控,因為他知道郡國兵的存在對於地方治理至關重要,而現在,吏員的存在和素質對於地方治理同樣重要。

所以,劉備才會要求吏部對各地吏員的選拔和考核進行充分的把控,先不要去管官員,官員可以交給更高層來把控,每一個官員的任命其實都可以通過皇帝這邊來把控一下,但是吏員的數量就太多了。

用考試進行一輪篩選和任命,雖然無法過濾人渣,但是可以過濾掉能力不足的學渣,避免地方治理出現技術上的問題,別搞得到時候地方全是技術調整、全面崩潰,那就好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