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五章 糟糕的並州

不得不說,此時此刻的並州問題已經相當嚴重了。

董卓這權力欲望那麽強的一人卻不想當並州牧,情願去當徐州刺史,那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並州一直以來都是漢帝國的戍邊區,地廣人稀,一個字,窮。

東漢初年,匈奴內部為爭王位發生動亂,再次分裂成南北二部,南匈奴依附東漢稱臣,被光武帝安置在河套地區,南匈奴王庭就設在西河郡的美稷,又置使匈奴中郎將率兵保護其安全。

與此同時,內附的烏桓則被安置在幽、並二州,置護烏桓校尉,幽州且不論,並州的雁門、太原、朔方三郡都屬於烏桓人的活動區域。

劉秀希望的是這些內附的遊牧民族能為大漢戍守邊疆,從而減輕漢帝國的財政負擔,一開始,這確實是有效果的。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東漢政府本身的不當人政策,南匈奴和烏桓對朝廷的頻繁征召和壓榨越發不滿。

當這種不滿積累到一個峰值之後,他們就開始反叛了,連同境外不曾臣服的鮮卑人、羌人,一起鬧事,一起打仗,不斷蠶食並州的土地。

東漢政府自漢羌戰爭爆發以後,幾乎全部的金錢和精力都砸在了涼州,根本沒有多少精力能顧及到幽州、並州。

尤其是窮得蕩氣回腸的並州北部,在朝廷眼裏基本上沒有價值,只是賠錢貨——當時的朝廷連整個涼州都想放棄,更別說已經有大量胡人活動的並州了。

於是到了劉宏當皇帝的時候,並州的情況進一步惡化,定襄、雲中、五原、朔方、上郡五郡,已經在實質上脫離了東漢政府的把控,只是在名義上保留統治。

河東危機之前,連西河郡的一部分都被侵蝕了,實質上不再是漢帝國的領土。

所以說是並州刺史、並州牧,實際上能控制的,只有太原郡、上黨郡和西河郡、雁門郡的一部分,滿打滿算,三個郡。

按照原先的歷史走向,並州因為可供掌控的部分太少,一度被曹操撤銷了並州的建制,並入冀州,後來才由曹丕恢復了並州建制。

但是重新恢復的並州,在陘嶺以北的土地基本被放棄了。

而在這個被改變的世界裏,因為沒有經營的緣故,並州的情況並沒有變得更好。

隨著張燕為首領的並州山匪的起勢,以及他們和南匈奴的結盟,並州的反朝廷勢力更強了。

河東危機爆發之後,漢軍無法戰勝叛軍聯盟,雁門郡那是別想了,連太原郡北部都被南匈奴占據,董卓這個並州牧的活動範圍實在是小的有點可憐,只有兩個郡多一點點。

其實真要打,董卓至少能拿下太原郡和西河郡的全部,劉備對董卓的戰鬥力還是有最起碼的認同的,奈何之前的情況實在不適合在並州再起爭端,所以朝廷在並州的政策一直都是防禦、穩妥。

但是你穩妥,不代表其他人想要穩妥,並州境內生活的各路胡人那是想方設法的要進一步侵蝕並州的領土,而董卓對此無可奈何。

所以也難怪人家不願意做這個勞什子的並州牧。

只是現在情況不同了。

隨著朝廷和天下局勢的逐漸穩定,劉備主導的四輔臣體制也漸漸穩定下來,第一波改革已經在猛烈的進行之中,而為了獲取更多的功勛以建立更強大威望的目標,劉備自然而然把目光投向了並州。

就算是從實際上的角度來說,恢復並州全境,對於三河地區的保護也是很有必要的。

否則就當前這個情況,雒陽以北的防禦幾乎全靠河東郡,只要敵人打穿缺少防禦支點的河東郡,就能兵臨黃河,威脅雒陽,這對雒陽的軍事安全是非常不利的。

不客氣地說,劉宏時期的東漢帝國就像是失去了燕雲十六州的北宋帝國,在軍事態勢和地緣政治上處在不利的地位,只不過現階段的草原勢力還遠遠不能和宋帝國時期的遼、金相提並論就是了。

所以恢復並州,從任何角度來看都是很有必要的。

劉備提出了這個計劃,以當前朝廷抄家滅族搞度田所獲取的大量錢貨為底氣,自然可以發動一場幹脆徹底的並州光復戰爭。

不過這場戰爭不能一口氣展開,而要循序漸進。

這一次,劉備面對的敵人有很多,有張燕主導的並州山匪,有於扶羅主導的南匈奴部族,有中部鮮卑一部,還有一批居住在並州的烏桓人。

敵人的總人口數不少,根據估計,不下百萬,其可戰之兵不下十萬,想要消滅他們,恢復朝廷對並州的統治,難度很大。

而且對付這些敵人,總要有個先後次序,不能一口氣把他們全都當作敵人一起開戰,那就需要劉備再一次重新上陣、把雒陽中央漢軍全帶到並州大打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