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三章 不倡導,不研究,不接觸,不反對(第2/2頁)

而這一行動的關鍵之所在,就是不能過早的否認天子神聖的性質,神聖化的天子是東漢帝國建立的基礎,失去了這個神聖性質,東漢帝國的傳承就成為了無根浮萍。

建立於此之上的所有人的利益也會受到威脅,他會被所有人懷疑、反對。

所以,他必須要扛起孔子的大旗,借助孔子的力量辦點事情,在這至關重要的思想變革事件之中,只有孔子的大旗才能打得穩。

對於孔子這杆大旗,古文學派是無法反對的。

雖然他們從《周官禮》的性質上出發,是對孔子不怎麽感冒的,他們當初所做的是擡出周公壓制孔子,但是《周官禮》到底是不是周公所作,大家心裏都有一杆秤。

此一時,彼一時,古文學派最擅長的就是“因地制宜”,就是變通,所以,作為學派的主導者,劉備想怎麽做,只要沒啥大義上的毛病,那就做吧。

反正學派的發展也主要靠劉備推動,否了他的意見,萬一他撂挑子不幹了,那可怎麽辦?

於是這件事情基本上就確定了,大家共同認可了劉備的意見,要【更正今文學派的謬誤】,改良朝廷行政方式,在為大漢構建一個全新的禮制社會的同時,專注於全新的辦事方法。

這是一個大工程,需要很多很多人的通力協作,大家也需要完成一部類似於《白虎通義》一樣的類憲法式的著作,將今文學派的痕跡抹掉,重新打上古文學派的印記。

劉備也非常需要這樣的一部“憲法”,將神聖東漢帝國的印記抹掉,讓一個世俗化的漢帝國重生。

一群人商量了很多,針對《白虎通義》上的一些內容,進行了嚴肅的討論,對一些至關重要的政治議題進行了商討,還劃分了各學派各自的任務。

在此基礎之上,大家決定對《白虎通義》中的一些細枝末節的規定予以接受。

比如和年滿五十歲的妾室同房的事情,還有各家子弟從十歲開始過集體生活並且傳授一些生理知識之類的事情。

關於一些家庭生活內部需要禮法來限制的細枝末節,古文學派都願意接受,一些朋友之間來往的方式,還有上官下官之間相處的方式,他們也決定接受,並不反對。

因為這些內容確實已經牽扯很大,形成很多地方的慣例了,古文學派家族對這些慣例也並不反感,驟然變更,影響反而很壞,所以劉備也沒有堅持。

然後,在朝廷祭祀的方面,劉備則要求《周官禮》和《費氏易》的傳承家族將朝廷祭祀方式進行更改。

原先根據今文學派《禮》、《易》的家法解釋而制定的對天、神靈、先祖祭祀的一些規則,需要重新用古文學派的解釋來進行。

祭祀是很重要的事情,如果不能從祭祀層面剔除掉今文學派的影響,那麽古文學派對今文學派的勝利就不能確認。

且祭祀層面,劉備要求古文學派盡可能地從理論基礎上削弱讖緯、神秘的影響,更多的從一些現實的角度闡述祭祀的本質,且時時注意【敬鬼神而遠之】的基本概念。

在具體的操作層面,劉備則決定盡可能降低《易》的內容量。

有別於《白虎通義》更加專注於《易》的方面,劉備很厭惡這些占蔔預測之類玄之又玄的事情,所以要求更多根據《周官禮》的內容來制定純粹的禮制,貫徹落實【敬鬼神而遠之】的中心點。

神神叨叨的東西少弄一些,更多的專注於事物本身。

而到了《左氏春秋》所主導的具體辦事規則層面,劉備的主張更加鮮明,更加要求貫徹【敬鬼神而遠之】的原則,要求把讖緯觀念從這一環節中剔除出去。

“我行軍征戰十數年,從未借助過讖緯之力,或許讖緯有一些意義,但是軍國大事,不能依靠外力,而要依靠自身的力量。”

劉備以自己的威勢推動了這一基本原則。

在教化方面,在太學的教育方面,劉備要求更加突出《詩》和《書》本身的重要意義,在太學內不傳授和讖緯有任何關系的內容。

不倡導,不研究,不接觸,不反對。

這是他定下的古文學派執政四不原則。

在這四不原則的要求之下,大家可以適當的做一些小變通,那也是無傷大雅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