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四節 殿堂,身列(第2/2頁)

“恐怕都有吧,有得就要有失,若非如此,又何須妥協退讓?”曹於汴搖了搖頭。

“自梁兄不必憂心,主動權在我們這邊,南京那邊有些人想得太美好,現實會教育他們的。”馮紫英自信地昂首,“湯謬等人現在和義忠親王一條心,但是入了閣之後呢?葉方二相也是江南士人嘛,可以繼續談嘛,在內閣內部談嘛,總能找到契合點,不是皆大歡喜?”

馮紫英有些輕佻但又自信的姿態不僅讓曹於汴挑眉,也引來前面一位的側首,孫居相。

“紫英,你倒是信心滿滿啊。”孫居相轉過頭來,瞟了馮紫英一眼。

“伯輔兄,您覺得湯謬二人所圖為何?”馮紫英振振有詞,“還不是希冀入閣,能一展自己胸中抱負,但既然入閣,自然就該明白大局為重,不可能再像在山野林泉那般恣意點評,說易行難,誰不知道?偌大社稷江山,億兆子民,都得要操盤於心,他們就能明白這治天下的難處,也能體會到葉方二相的苦處。”

“你說得倒也有理,但願他們二位也是如此識大體。”孫居相撇了撇嘴,顯然是對湯謬二人印象不佳。

“若真是道不同不相為謀,內閣諸公自然也有辦法。”馮紫英補了一句。

孫居相和曹於汴都沒有再說話,也都明白這需要走到某一步,才會觸發,現在說還為時過早。

隨著葉向高清了清嗓子,殿堂中隨即安靜了下來,大家都是有身份有涵養的重臣,在風紀各方面還是很講究的。

“諸位,此番敦請各位來可能大家都知曉什麽事情了,前期也和咱們在座中一些同僚商談過,也有部分同僚尚不清楚,因為此事在議定之前不宜太過擴大知情面,以免帶來無謂的紛擾,所以待進行到一定程度,或者說接近於達成一致時,再行通報,也請諸位放心,此番商談時道甫親自出面,所涉條款無一不是維護朝廷體面和我等士人所尊崇之規範,但我們也要承認當下朝廷艱難,外憂內患叠起,有時候必須要妥協方能維護大局,……”

葉向高的聲音有些低沉,但是在堂中穿透性卻很強,幾乎每個人都能清晰聽到他每一句話語裏的針對性,都能明曉其中含義。

馮紫英也在想,要當首輔看樣子這聲音都得要磨礪錘煉一下,像方從哲和李三才的聲音就欠缺一些火候,倒是齊師的聲音剛烈驍悍,宛若金石,稍加調整,還有點兒首輔氣勢。

“道甫,你把和那邊談的情況介紹一下吧。”言歸正傳,葉向高把話題交給了李三才。

李三才是北人,但素來與江南士人交好,甚至連湯賓尹、繆昌期、朱國禎、顧天峻這些人也都和他相熟,齊永泰、喬應甲、崔景榮等人都有些看不慣,但不得不說他的確是最合適的交涉人選。

“……,談判很艱苦,南京那邊要求很高,大概也是覺得咱們朝廷財力不濟,難以持久下去,朝廷也的確是顧慮於此,所以才會同意談判,……”

李三才倒也沒有賣關子,簡明扼要幾句,就說及關鍵:“無甚爭議的不必說了,具體大小有一些爭議之處,雖然基本談妥,但也須得要和諸位通報,第一樁就是入閣閣臣推選制度,湯謬二人要入閣,加上六吉,日後閣臣為七,但是不是一直延續此制度,還需斟酌,或者五,或者六,有無定數,也還可以探討,另外籍地是否需要明確,或者約定俗成,……”

一來就是最關鍵的問題,七個閣臣對很多人來說都覺得太多了,五人應該是大家最能接受的,但當下情形特殊,大家也都能夠理解,可日後還有無必要保留七閣臣規制?

還有這閣臣籍貫是否必須要有定例,或者只是大家有默契,特殊情況下有無變通可能?

現在七閣臣都沒有一個江南、北地之外的士人,這顯然是不合情理的,如果改為五閣臣,江南、北地以及湖廣和其他地方的士人比例如何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