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7章 改變之路(第2/2頁)

這反倒是成就現在華夏的工業發展,不能不說是陰差陽錯吧。而更重要的一點是在過去的十幾年裏,源源不斷的留學生湧入大明,那些或是官派,或是自費的留學生,無論是在大明學習什麽專業,他們回國後,都給古老的帝國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就像潘志俊,這位貴州巡撫之子,他16歲留學大明,在南苑大學學習冶金,五年後回國後,先進利國驛鐵廠,去年調任工部後,就上書朝廷,建議興辦遼東鐵廠——去年,地質考察人員在遼東發現大鐵礦。

無論像他這樣的官二代們,甚至中華帝國的開國功臣之後,是不是青年才俊,其實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接受新式教育之後他們,正全力的推動著那片古老土地的變革。

“確實,以華夏之大,所需鋼鐵又豈止百萬噸,不過……”

潘志俊抿了抿嘴,猶豫道,

“不過這樣的大型煉鐵高爐所需要附屬設備之多,遠多過小廠,這也意味著投資更大,再加上鐵礦礦山以及附屬設施的投資,至少需要投資上千萬元,這筆錢……華夏那邊百廢待興,實在是拿不出來啊!”

說著拿不出來的時候,潘志俊的目光投向了“龍伯”,雖然拿不出錢來,可他知道只要建成這樣的一座高爐,其產量就超過華夏現在一年的鋼鐵產量了!

這可不就是一爐頂一國嘛!

“哎呀,我的老同學,錢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程東海大笑道。

“可和帝國鋼鐵合作嘛,比如,我們共同出資建設遼東鋼鐵公司,我們出設備,技術,你們出土地、礦山以及建設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