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四章 改變研究格局的論文(第2/3頁)

最終,陳舟得到了他想要的結果!

他成功的將理論研究與數學方法結合了起來!

通過準確的量化學科問題,使得那些“不重要”內容,可以不被忽視。

這一理論研究的成果,其實應該被稱之為一種研究思想。

毫不誇張的說,通過這一項研究成果,陳舟成功的把計算物理學、計算化學和計算材料學這些計算學科的研究深度,給推到了一個新的程度。

也把計算物理學、計算化學和計算材料學這些計算學科的最大價值,挖掘了出來。

這一項理論研究成果,被陳舟稱之為“量化計算法”。

算是與他以前命名的“分布解構法”相對應吧……

書桌上,一摞草稿紙,已經被陳舟整理完畢。

陳舟疲憊的臉上,終於露出了一絲笑意。

擡手看了看時間,陳舟滿意的說道:“不錯,算是趕在7月8號這天,搞定了原定計劃的研究內容。比預估時間的話,快了4天,闊以,闊以,就很nice……”

至於研究成果出來後的論文,陳舟就完全不著急了。

就算他再磨洋工,這4天,也足以搞定了。

更何況,他的手速,啥時候慢過了?

接下來,到25號的所有時間,便幾乎全屬於規範場理論和楊-米爾斯規範場存在性和質量間隔假設問題了。

想到這,陳舟頓時伸了個懶腰。

這一頓緊張的研究,他確實十分疲憊。

趁著解決量化計算法這一課題的空隙,他得好好調整一下,好好休息一下。

隨即,陳舟便關閉了電腦,起身離開了椅子。

洗漱完畢,躺在床上的陳舟,帶著這麽些天以來,難得的一絲輕松,進入了夢鄉。

7月11日,也就是距離陳舟搞定量化計算法的第三天。

在這三天裏,陳舟每天拿出3個小時的時間,給到了量化計算法的論文。

陳舟一開始其實不想拿出這麽多時間的。

可當他真的開始搭建論文骨架時,卻發現,這玩意貌似還是那個特點。

就是,大!

內容牽扯的範圍,足夠大。

內容的深度,足夠大。

研究成果的價值,足夠大。

論文要編寫的內容,也足夠“大”。

沒辦法,相應的,他也必須給出足夠“大”的時間,用來完成這篇論文。

終於,三天的時間,完整的9個小時。

陳舟完成了這篇名為《論量化計算法在學科課題研究中的實用性》的論文。

完成論文後,陳舟在將這篇論文進行投稿時,開始犯了難。

因為他不知道該選擇哪個期刊,才更為合適了。

這篇論文所包含的內容,可是既有物理學,又有化學,還有材料學和數學。

可以說是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成果。

在PASS掉他經常投稿的期刊後,陳舟最終選擇了《Science》。

這份由米國科學促進會出版的,全世界最權威的學術期刊之一。

至於他所犯難的問題,就丟給科學的學術編輯吧。

按照期刊官網的要求,陳舟在搞定了論文投稿之後,便打開了預印本網站e-Print arXiv。

習慣性的就將量化計算法的這篇論文,上傳到了網站上。

只不過,在選擇分類時,陳舟也沒多想,就選了化學材料學這一分類。

畢竟,這份研究成果的起因,也是因為DMD-2號材料,這個化學與材料學課題的產物。

做完這一切,陳舟便退出了預印本網站e-Print arXiv,順手也關閉了瀏覽器。

看了眼時間,才下午4點半而已,還早。

陳舟隨即便將楊-米爾斯規範場存在性和質量間隔假設這一問題的研究資料,拿了過來,投入了進去。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量化計算法的研究成果,使得陳舟的心情略微放松一些。

他在研究楊-米爾斯規範場存在性和質量間隔假設問題時,居然發現自己的研究效率,似乎更高了一些。

仔細比較一番的話,陳舟覺得,現在的研究效率,比他先前受困於量化計算法的研究課題時,是要高出一大截的。

怎麽說呢,心情這玩意,有時候也挺影響效率的。

第二天,也就是7月12日。

這是陳舟在研究規劃裏,所設置的時間節點。

這天,陳舟只是輕輕拿筆在研究規劃上,這個時間節點下面,勾了一筆。

然後,便將研究規劃,拿在了一旁。

陳舟的興奮勁,已經在完成量化計算法時,便體驗過了。

現在的他,只是淡淡的確認一下,自己完成了預期規劃。

越過這個時間節點,陳舟完全沉浸在規範場理論和楊-米爾斯規範場存在性和質量間隔假設問題的研究之中。

隨著研究的深入,陳舟所遇到的難題,也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