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五章 挑戰任務出現(第3/3頁)

他現在終於明白了,系統先前一直提示的“基礎科學的突破”,到底是什麽意思。

誠如挑戰任務的背景所言,過去的一百多年,是人類進步最大,也是最為顛覆的時代。

量子力學的建立,讓人類對微觀世界,有了更加深刻地了解。

相對論的提出,使得宇宙開始嶄露在人類的面前,人類得以去探索宇宙的本質。

但是,人類的基礎科學,卻是真實地陷入了停滯。

現在的學者們,一直在做的,都是在完善以往的理論。

也包括陳舟。

不管是膠球的發現,還是中微子振蕩相關課題的研究成果,都沒有跳脫出原本的基礎物理理論。

新物理之門,只是被打開,卻沒有人真正進入。

陳舟記得自己在去年,也就是2017年。

他看到過一則報道。

人們啟封了一批五十多年前的時間膠囊。

那裏面有著五十多年前人們的展望。

他們說:“我們現在已經踏入宇宙,你們肯定已經可以非常方便地前往其它行星了吧?對於多變的氣候,肯定也能控制自如了吧?對於……”

這份五十多年前的留言,實際上並不是沒有依據的空想。

因為,在那個時代,他們親歷了人類第一次翺翔藍天,到人類第一次踏足宇宙。

而這中間,僅僅隔了半個多世紀而已。

所以,又半個多世紀的時間,人類征服太陽系,不是理所應當的事嗎?

又怎麽會是一個虛無縹緲,不可能完成的夢呢?

但事實,永遠就是事實。

人類這半個多世紀,沒有做到他們的期待。

盡管現在的技術日新月異,每天都仿佛有新技術在誕生。

但是,技術和基礎科學,可不是一回事。

科學是對自然規律的認識,是基本的原理。

而技術,則是對原理的應用。

就像陳舟系統裏的自然科學和應用科學一般。

沒有自然科學,就不可能有應用科學,不可能有技術。

事實上,統計一下就能發現,現代科技的理論基礎,基本上都是來自於上個世紀。

就比如說GPS技術,依賴的是愛因斯坦在一百多年前發表的相對論。

核武器和核電站的理論基礎,也是來自於愛因斯坦,來自於質能方程。

而看似十分前端的研究前沿,量子計算機和量子通信技術,則是可以追溯到普朗克時代。

都是十分久遠的事情了。

說來有趣的是,為什麽以前的手機,充一次電,能用一周。

而現在的手機,一天一充卻都不夠用。

其本質原因,就是電池技術的發展,已經被基礎科學的理論給局限住了。

遠遠跟不上硬件的升級。

陳舟收回思緒,再度看向仍舊不斷閃爍的兩個按鈕。

他不知道自己選擇“接受”會怎麽樣。

也不知道自己選擇“拒絕”,又會怎麽樣。

但從兩個按鈕的顏色來說。

如果按下“接受”,他將走上一條,異常艱辛的探索之路。

如果按下“拒絕”,他可以躺在現有的榮譽簿上,完全沒有任何憂慮。

驀地,陳舟的臉上露出了一絲笑容。

“這是真的要改變世界嗎?”

“改變世界的話,我其實還蠻感興趣的……”

“雖然我最多只影響到身邊的人,也只改變過我自己……”

“但是,不試試的話,又怎麽知道不行呢?”

“就算是為了那份‘能源解決之答案’,也得按下這個紅色按鈕吧?”

小聲嘀咕的陳舟,忽然擡起手臂,手指迅速一點。

按下了那個在他的瞳孔裏,不斷被放大,最後占滿整個視線的——

“接受”按鈕。